感染發生的原因
1.病菌的致病因素各種感染的發生與致病微生物的數量與毒力有關。所謂毒力是指病原體形成毒素或胞外酶的能力以及入侵、穿透和繁殖的能力。
(1)病菌有黏附因子:能附著于人體組織細胞以利入侵;許多病菌有莢膜或微莢膜,能抗拒吞噬細胞的作用而在組織內生存繁殖;或在吞噬后抵御殺滅仍能在細胞內繁殖,導致組織細胞損傷、病變。
(2)侵入組織病菌的數量和增殖速率:在健康個體,傷口污染的細菌數如果超過105個常引起感染,低于此數量則較少發生感染。
(3)致病菌的作用:致病菌的胞外酶、外毒素、內毒素等可分解組織、使細菌擴散等,常通稱為病菌毒素。多種病菌可釋出蛋白酶、磷脂酶、膠原酶等胞外酶,侵蝕組織細胞;玻璃質酸酶可分解組織,使感染更容易擴散。膿液的臭味、膿栓、氣泡等,常與病菌胞外酶的作用相關。在菌體內產生后釋出或菌體崩解后生成的外毒素有很強的毒性作用,如破傷風毒素、溶血毒素等。內毒素是革蘭陰性菌細胞壁的脂多糖成分,可激活補體、凝血系統與釋放細胞因子等。
2.人體抗感染免疫人體抗感染的防御機制有天然免疫與獲得性免疫共同參與。機體對于不同類型病原體產生的免疫應答反應不盡相同,感染所引起的損傷不僅來自病原體本身,也可以來自機體的免疫應答不當。
3.人體易感染的因素
(1)局部情況:①皮膚黏膜的病變或缺損,如開放性創傷、燒傷、臟器破裂或胃腸穿孔、皮膚潰瘍、各種手術、穿刺等使屏障破壞,病菌易于入侵;②留置血管或體腔內的導管處理不當為病菌侵入開放了通道;③管腔阻塞、內容物淤積,使細菌繁殖侵襲組織;④異物與壞死組織的存在使得吞噬細胞不能有效發揮功能;⑤局部組織血流障礙或水腫、積液,使得吞噬細胞、抗體等不能到達病原體入侵部位,降低了組織防御和修復的能力;局部組織缺氧不僅抑制吞噬細胞的功能還有助于致病菌的生長。
(2)全身性抗感染能力降低:①嚴重損傷、大面積燒傷或休克,可使機體抗感染能力降低;②糖尿病、尿毒癥、肝硬化等慢性疾病,嚴重的營養不良、貧血、低蛋白血癥、白血病或白細胞過少等,使患者易受感染;③使用免疫抑制劑、大劑量腎上腺皮質激素,接受抗癌藥物或放射治療,使免疫功能顯著降低;④高齡老人與嬰幼兒抵抗力差,屬易感人群;⑤先天性或獲得性免疫缺陷(艾滋病)因免疫障礙更易發生各種感染性疾病。
(3)條件性感染:在人體局部或(和)全身的抗感染能力降低的條件下,本來棲居于人體但未致病的菌群可以變成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稱為條件性或機會性感染。在使用廣譜抗生素或聯合使用抗菌藥物治療感染過程中,原來的致病菌被抑制,但耐藥菌株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或白色念珠菌等大量繁殖,致使病情加重。這種情況稱為二重感染或菌群交替癥。
【備考攻略】
此知識點不常考查,建議了解即可。
【特別注意】
條件性感染:在人體局部或(和)全身的抗感染能力降低的條件下,本來棲居于人體但未致病的菌群可以變成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稱為條件性或機會性感染
內容來源:醫學教育網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