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力衰竭的最常見的誘因是感染。
2.Killip——急性心梗的分級
Ⅰ級:尚無明顯的心力衰竭;
Ⅱ級:有左心衰竭,肺部啰音<1/2肺野;
Ⅲ級:肺部有啰音,且啰音的范圍>1/2肺;
Ⅳ級:心源性休克,有不同階段和程度的血流動力學變化。
3.紐約——除急性心梗以外的任何心臟病。
I級:患者患有心臟病,但活動量不受限制,平時一般活動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難或心絞痛;
Ⅱ級:心臟病患者的體力活動受到輕度限制,休息時無自覺癥狀,但平時一般活動下可出現疲乏、心悸、呼吸困難或心絞痛;
Ⅲ級:心臟病患者的體力活動明顯受限,小于平時的一般活動(或家務活動)即可引起上述癥狀;
Ⅳ級:心臟病患者不能從事任何體力活動。休息狀態下也出現心衰的癥狀,體力活動后加重。
4.心衰表現:左心衰—肺淤血;右心衰—體循環淤血。
5.洋地黃最適于心衰伴快速房撲房顫。預激綜合征伴心房顫動禁用洋地黃。
6.β受體阻滯劑延緩心肌重塑、降低死亡率;支氣管哮喘、二度或三度房室傳導阻滯禁用;心率<60次/分、低血壓慎用。
7.急性左心衰治療:取坐位,雙腿下垂;吸氧;嗎啡,伴CO2潴留者不宜應用;氨茶堿;首選呋塞米快速利尿;硝酸甘油或硝普鈉擴張血管;正性肌力藥物。
8.陣發性房顫:持續時間<7天的房顫,一般<48小時,能自行轉復;
持續性房顫:持續時間>7天的房顫,一般不能自行轉復,需要進行藥物或電復律。
9.房顫:心律絕對不規則、第一心音強弱不等、脈短絀。
10.房顫P波消失,代之以f波,頻率350~600次/分,其大小、形態和振幅不同。
11.房顫抗凝治療:華法林:前三后四。
12.房顫治療:轉復竇律或控制心室率。轉復竇律:藥物轉復(普羅帕酮、胺碘酮)、電轉復(有血流動力學障礙和藥物轉復無效者);控制心室率:β受體阻滯劑、維拉帕米、洋地黃類。
13.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特點:突發突止、整齊。
14.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治療:刺激迷走神經;腺苷、維拉帕米、普羅帕酮等靜脈注射;電復律;射頻消融。
15.室早:提前發生的、寬大畸形的QRS波,時限通常>0.12秒,其前無P波;代償間歇完全。
16.室速有心室奪獲和室性融合波。
17.房撲P波消失,代之以鋸齒樣F波。
18.室顫心電圖:波形、振幅及頻率均極不規則,無法辨認QRS波、ST段及T波。
19.終止室顫最有效的方法是電除顫,只有室顫用非同步。
20.房室傳導阻滯:
一度傳導阻滯:每個心房沖動都傳至心室,但PR間期>0.20秒
二度Ⅰ型傳導阻滯:PR間期進行性延長,直至一個P波受阻不能下傳心室
二度Ⅱ型傳導阻滯:PR間期恒定,部分P波后無QRS波
三度傳導阻滯:房室各自獨立,P波與QRS波無關,心房率>心室率,QRS正常或增寬
21.心臟驟停核心表現:意識喪失,呼之不應;大動脈搏動消失;自主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
22.胸外按壓部位兩乳頭連線與胸骨交點;深度5~6cm;頻率100~120次/分;按壓和通氣比例為30:2。
23.人工呼吸給予足夠的潮氣量(約500~600ml),可以見到胸廓起伏。
24.早期除顫:室顫用電除顫;單相波除顫器能量選擇為360J。
25.腦復蘇是心肺復蘇最后成功的關鍵。
26.血壓:測量安靜休息坐位時上臂肱動脈部位血壓,在未用降壓藥物情況下2次以上非同日血壓測定所得的平均值為依據。
27.老年人收縮期高血壓的降壓目標水平,收縮壓控制在150mmHg以下,如能耐受,可降至140mmHg以下,舒張壓<90mmHg但不低于65~70mmHg。
28.他汀類主要降低血清總膽固醇(TC),貝特類:主要降低甘油三酯(TG)。
29.冠心病危險因素:年齡、性別、三高、吸煙。
30.心絞痛以胸骨體上段或中段之后的發作性胸痛最典型,壓榨樣疼痛。
44.中心靜脈壓(CVP):反映右心前負荷,CVP的正常值為5~10cmH2O
①<5cmH2O時,表示血容量不足;
②>15cmH2O時,提示心功能不全、靜脈血管床過度收縮或肺循環阻力增高;
③>20cmH2O時,則表示存在充血性心力衰竭。
45.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病因:吸煙、寒冷潮濕的生活環境、慢性損傷和感染、免疫功能紊亂等。通常始于中小動脈,然后累及靜脈。多見于吸煙嗜好的青壯年男性,有游走性靜脈炎病史;患肢有不同程度的缺血癥狀,足背和(或)脛后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
內容來源:醫學教育網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