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型題]
1.引起熱性驚厥的最常見疾病是:
A.發熱性疾病 B.上呼吸道感染
C.泌尿道感染 D.顱內感染
E.B型流感病毒感染
2.當出現以下哪一種情況時,要注意復雜性熱性驚厥的可能性?
A.突發熱性驚厥,驚厥前未發現有體溫升高
B.已經有3次類似發作史
C.驚厥發作中大、小便失禁
D.驚厥發作持續半小時左右
E.父母均有熱性驚厥史
3.與成年人相比,驚厥在小兒時期有其年齡特征,但以下哪一條并非小兒的特點?
A.嚴重驚厥易導致腦損傷
B.年齡越小驚厥發生率越高
C.易有頻繁或嚴重發作,甚至驚厥持續狀態
D.新生兒及嬰兒常有不典型驚厥發作
E.引起驚厥的原因眾多復雜
4.癲癇持續狀態的處理,錯誤的是:
A. 盡快找出原因
B. 吸氧
C. 積極降溫
D. 首選地西泮止驚
E. 禁用甘露醇
5.引起小兒化膿性腦膜炎最常見的三種致病菌是:
A.腦膜炎雙球菌、肺炎球菌和大腸桿菌
B.腦膜炎雙球菌、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
C.流感桿菌、肺炎球菌和大腸桿菌
D.流感桿菌、肺炎球菌和腦膜炎雙球菌
E.葡萄球菌、草綠色鏈球菌和流感桿菌
6.小兒化膿性腦膜炎最常見的早期并發癥是:
A.腦積水 B.硬膜下積液
C.抗利尿激素綜合征 D.頑固性癲癇發作
E.腦室膜炎
7.小兒化膿性腦膜炎若經合理正規抗生素治療48小時后仍不見病情好轉,首先應想到:
A.致病菌已有耐藥性 B.腦內病變太嚴重,病情好轉延遲
C.并發硬膜下積液 D.體內代謝紊亂未糾正
E.存在免疫功能低下
8.年齡3個月以下嬰兒患化膿性腦膜炎臨床表現中最突出的問題是:
A.高熱 B.噴射性嘔吐
C.腦膜刺激征 D.強直—陣攣性驚厥
E.臨床癥狀不典型
9.嬰兒化膿性腦膜炎最可靠的診斷依據是:
A.前囟飽滿 B.反復驚厥
C.頭圍逐漸增大 D.腦脊液白細胞數增多
E.昏迷
10.與一般病毒性腦炎相比,感染后腦炎的突出病理學特征是:
A.嚴重炎性細胞浸潤
B.明顯膠質細胞增生
C.明顯脫髓鞘改變
D.廣泛毛細血管擴張
E.炎性細胞浸潤和膠質細胞增生同時明顯
11.小兒顱內感染性疾病急性期腦脊液白細胞計數可能正常的最常見是:
A.結核性腦膜炎 B.肺炎球菌腦膜炎
C.病毒性腦炎 D.腦膜炎雙球菌腦膜炎
E.流感桿菌腦膜炎
12.與化膿性腦膜炎相比較,病毒性腦炎(或腦膜腦炎)患兒腦脊液生物化學定量分析中的最重要差異在于:
A.糖定量正常 B.糖定量降低
C.蛋白定量增高 D.蛋白定量降低(正常)
E.氯化物定量降低
13.由單純皰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腦炎,其病變往往集中在:
A.中央溝兩側 B.頂、枕葉
C.額、頂葉 D.小腦
E.顳葉
14.假肥大型肌營養不良患兒,dystrophin缺失主要引起了哪個部位的病理生理學變化?
A.脊髓前角細胞 B.肌細胞膜
C.肌細胞線粒體 D.神經—肌接頭
E.周圍神經
15.假肥大型肌營養不良的遺傳方式是:
A.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B.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C.性染色體顯性遺傳 D.性染色體隱性遺傳
E.以上均不是
16.多種實驗室檢查可以用于診斷假肥大型肌營養不良,最系統的檢查順序是:
A.分子生物學檢查,肌活檢,肌酶
B.分子生物學檢查,肌酶,肌活檢
C.肌活檢,肌酶,分子生物學檢查
D.肌酶,分子生物學檢查,肌活檢
E.肌酶,肌活檢,分子生物學檢查
17.盡管其作用機制不明確,皮質激素是假肥大型肌營養不良為數很少的治療方法之一。皮質激素治療后,以下哪項的危險性增高?
A.眼壓增高 B.體重增加
C.骨密度改變 D.脊柱側突
E.感染不易控制
18.假肥大型肌營養不良患兒母親,其分子生物學結果陰性,也無此疾患的家族史,再生假肥大型肌營養不良患者的可能性約為:
A.0% B.10%
C.25% D.50%
E.100%
[A2型題]
19.化膿性腦膜炎患兒,經治療仍高熱不退,今日反復驚厥不止,呼吸節律不整,前囟隆起,張力明顯增高,此時應立即給予下列處理,但除外:
A. 物理降溫
B. 立即腰穿放腦脊液
C. 用安定止驚
D. 地塞米松靜注降腦水腫
E. 甘露醇靜推
20.男孩,2歲半,自l歲后每遇發熱38℃以上,即出現全身強直—陣攣樣癇性發作,先后已有類似發作3次,每次持續20~30分鐘。發作后嗜睡半小時余,清醒后恢復正常活動。體格檢查無異常,患兒最可能的診斷應是:
A.復雜性熱性驚厥 B.單純性熱性驚厥
C.原發性癲癇 D.低鈣驚厥
E.繼發性癲癇
21.女孩,3歲。自l歲半后每遇發熱38℃以上,即出現左半側強直樣癇性發作,先后已有類似發作3次,每次持續5~10分鐘,發作后左側肢體短暫乏力,約半小時恢復正常。體格檢查無異常,患兒最可能的診斷是:
A.腦性癱瘓 B.低鈣驚厥
C.復雜性熱性驚厥 D.單純性熱性驚厥
E.繼發性癲癇
22.4歲男孩,家居農村,8月15日突發高熱,次日高熱仍不退,伴反復全身強直—陣攣性發作4次,不吐不瀉,昏睡不醒,即送醫院搶救。人院體檢:淺昏迷,呼吸規則,BP 90/60mmHg,頸軟無阻抗,雙側Babinski征陽性,該患兒最可能的診斷是:
A.敗血癥 B.化膿性腦膜炎
C.復雜性熱性驚厥 D.流行性腦膜炎
E.流行性乙型腦炎
23.男孩,6個月。因發熱3天,反復驚厥3次人院。既往無驚厥史。人院查體:體溫38.7℃C,嗜睡,醒后煩躁易激惹,心率120次/分,心肺檢查無異,腹軟,前囟較飽滿,為明確診斷,最重要的檢查是:
A.血培養 B.頭顱CT掃描
C.腰椎穿刺 D.腦電圖
E.頭顱B超
24.女嬰,4個月。兩天內反復雙目凝視伴四肢強直5~6,次人院,每次發作僅數秒鐘,病前輕度咳嗽,但無明顯發熱。病后吃奶減少一半,精神不如以前。生后一直配方奶喂養。檢查:體溫36.7℃,神萎,多睡,前囟稍飽滿,顱縫無分離,頸無明顯抵抗,Kernig征陰性,Babinski征陰性。為及早明確診斷,對該患兒最重要的檢查應是:
A.血培養 B.血清鈣測定
C.腰椎穿刺 D.腦電圖
E.血清鎂測定
25,女嬰,8個月。因發熱、嘔吐14天,伴反復驚厥發作2天人院。體檢發現患兒昏睡狀,前囟飽滿,頸部有抵抗。腦脊液檢查證實為化膿性腦膜炎,腦脊液培養為肺炎球菌。人院后以頭孢曲松750mg/d,分3次靜脈滴注,48小時后意識障礙有改善,但依然高熱不退和驚厥發作,該患兒好轉不順利的最可能原因是:
A.該致病菌對頭孢曲松耐藥 B.并發硬膜下積液
C.合并敗血癥 D.并發腦積水
E.并發腦膿腫
26.男孩,5歲。突發高熱伴頭痛嘔吐2天,于3月20住院。體檢發現患兒昏睡狀,臀部見少許瘀點、瘀斑。頸部抵抗,Kernig征陽性,Babinski征陰性。CSF白細胞計數650×106/L,分葉核86%,蛋白1.1g/L,糖2.2mmol/L。涂片和培養均未找到致病菌。該病例入院后首先選用的抗生素應是:
A.青霉素 B.氨芐西林
C.頭孢噻肟 D.頭孢曲松
E.萬古霉素
27.男孩,5歲,因低熱2天,伴反復驚厥發作3次人院。病前健康,無既往驚厥史。入院體檢合作,神志清楚,無異常神經征。CSF壓力250mmH2O,常規生化檢查正常。EEG示彌漫性異常慢波。人院后對癥治療,病情逐日好轉。4周后復查,EEG已明顯改善。最可能的診斷是:
A.結核性腦膜炎 B.病毒性腦炎
C.復雜性熱性驚厥 D.癲癇(全身性發作)
E.化膿性腦膜炎
28.男孩,5歲,因低熱2天,反復驚厥發作3次,伴右側肢體癱瘓半天入院。病前健康,無既往驚厥史。體檢:患兒神清,但精神萎靡。右側肢體肌力Ⅲ級,左側V級。右側肌張力較高,Babinski征(+),左側(-)。CSF壓力250mmH2O,常規生化檢查正常。EEG示左側半球為主彌漫性異常慢波。入院后對癥治療,病情逐日好轉。4周后復查,EEGU明顯改善。最可能的診斷是:
A.結核性腦膜炎 B.腦性癱瘓
C.復雜性熱性驚厥 D.病毒性腦炎
E.化膿性腦膜炎
29.男孩,5歲,因高熱1周,伴精神情緒異常人院。起病后出現躁狂、幻覺以及定向力障礙。精神癥狀日益加重,但無驚厥發生。體檢除精神異常外余無異常。CSF白細胞計數30×106/L,分類中單核占90%,蛋白定量0.05g/L,糖正常。頭部MRI掃描顯示雙側額葉異常信號。最可能的診斷應是:
A.結核性腦膜炎 B.腸道病毒性腦炎
C.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 D.腺病毒腦炎
E.化膿性腦膜炎
30.男孩,8歲,因低熱伴反復頭痛、嘔吐3天入院。病前健康。人院體檢嗜睡狀,頸有抵抗。查血氨、肝功正常。CSF壓力450nanH2O,常規生化檢查正常。EEG示彌漫性異常慢波。入院后次日突然意識障礙加重,呼吸不規則,時有呼吸暫停,雙瞳孔光反應減弱。病情加重的最可能原因是病毒性腦炎合并:
A.枕骨大孔疝 B.小腦天幕疝
C.中樞性呼吸衰竭 D.顱內壓增高加重
E.周圍性呼吸衰竭
參考答案:
1.B 2.D 3.A 4.E 5.D 6.B 7.C 8.E 9.D
10.C 11.C 12.A 13.E 14.B 15.D 16.D 17.B 18.B
19.B 20.A 21.C 22.E 23.C 24.C 25.B 26.A 27.B 28.D 29.C 30.A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