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電極進入毛細胞的細胞內電變化記錄的實驗證明,所謂微音器電位就是多個毛細胞在接受聲音刺激時產生的感受器電位的復合表現;在記錄單一毛細胞跨膜電位的情況下,發現聽毛只要有0.1.的角位移,就可引起毛細胞出現感受器電位,而且電位變化的方向與聽毛受力的方向有關,亦即此電位既可是去極化的;這就說明了為什么微音器電位的波動同聲波振動的頻率和幅度相一致。
由于聽毛的角位移和產生感受器電位之間只有一極短潛伏期,因而認為后者的產生是由于毛細胞頂部膜中有機械門控通道的存在,聽毛受力引起該處膜的輕微變形,就足以改變這種通道蛋白質的功能狀態,引起跨膜離子移動和相應的電位反應。在毛細胞,它的感受器電位可引起細胞基底部的遞質(可能是谷氨酸和門冬氨酸)釋放量的改變,進而引起分布在附近的耳蝸傳入纖維產生動作電位,傳向聽覺高級樞,產生聽覺。至于內毛細胞和外毛細胞在功能上有何不同,有人首先注意到它們所接受的傳入纖維的數目有極大差異。據計算,人一側耳蝸內毛細胞的總數約為3500個,外毛細胞則有約15000個,但來自螺旋神經節的約32000條聽神經傳入纖維中約有90%分布到內毛細胞的底部,這說明一個內毛細胞可接受多條傳入纖維的分布,而多個外毛細胞才能接受一個傳入纖維的軸突分支。因此一般認為,內毛細胞的作用是把不同頻率的聲音振動轉變為大量分布在它們底部的傳入纖維的神經沖動,向中樞傳送聽覺信息,而息細胞的作用近年來卻發現有些特殊。有人發現毛細胞在基底膜振動和聽毛受力而出現微音器電位時,此細胞可產生形體長短的快速改變,超極化引起細胞伸長,去極化引起細胞縮短,它們的形體改變因此也和外來聲音振動的頻率和振幅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