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單元 正常產褥
產褥期母體變化
1.生殖系統的變化
子宮在產褥期變化最大。胎盤娩出后的子宮,逐漸恢復至未孕狀態的過程,稱為子宮復舊。
(1)子宮體
①子宮體肌纖維縮復
于產后1周子宮縮小至約妊娠12周大小,在恥骨聯合上方可捫及。于產后10日,子宮降至骨盆腔內。產后6周,子宮恢復到正常非孕期大小。子宮重量也逐漸減少,分娩結束時約為1000g,產后1周時約為500g,產后2周時約為300g,直至產后6周時約為50g,接近非孕期子宮大小。
②子宮內膜的再生
整個子宮的新生內膜緩慢修復,約于產后第3周,除胎盤附著處外,子宮腔表面均由新生的內膜修復。胎盤附著處全部修復需至產后6周時。
(2)子宮頸
于產后2~3日,子宮口仍可通過2指。于產后1周,子宮頸外形及子宮頸內口恢復至未孕狀態,產后4周時子宮頸完全恢復至正常形態,分娩時宮頸發生輕度裂傷,多在子宮頸3點及9點處,使初產婦的子宮頸外口由產前的圓形(未產型),變為產后的“一”字型橫裂(已產型)。
(3)陰道及外陰
約在產后3周重新出現粘膜皺襞,但陰道于產褥期結束時尚不能完全恢復至未孕時的狀態。分娩后的外陰輕度水腫,于產后2~3日內自行消退。會陰部若有輕度撕裂或會陰切口縫合,均能在3~5日內愈合。處女膜在分娩時撕裂形成殘缺不全的痕跡,稱為處女膜痕。
(4)盆底組織
若能于產褥期堅持作產后健身操,盆底肌有可能恢復至接近未孕狀態。若盆底肌及其筋膜發生嚴重斷裂,可造成盆底松弛,導致陰道壁膨出,甚至子宮脫垂。
2.乳房的變化
乳房的主要變化是泌乳。隨著胎盤剝離排出,產婦血中胎盤生乳素、雌激素水平急劇下降,胎盤生乳素的6小時內消失,孕激素的幾日后下降,雌激素則在產后5~6日內下降至基線。產后呈低雌激素、高催乳激素水平,乳汁開始分泌。
初乳中含蛋白質較成熟乳多,尤其是分泌型IgA。脂肪和乳糖含量則較成熟乳少,極易消化,是新生兒早期理想的天然食物。產后7~14日所分泌的乳汁為過渡乳,蛋白質含量逐漸減少,脂肪和乳糖含量逐漸增加。產后14日以后所分泌的乳汁為成熟乳,呈白色,蛋白質占2%~3%,脂肪約占4%,糖類占8%~9%,無機鹽占0.4%~0.5%,還有維生素等。初乳及成熟乳中,均含有大量免疫抗體,如分泌型IgA。由于多數藥物可經母血滲入乳汁中,應考慮藥物對新生兒有無不良影響。
3.其他系統的變化
①血液及循環系統的變化
產褥早期血液仍處于高凝狀態,有利于胎盤剝離創面能迅速形成血栓,減少產后出血量。纖維蛋白原、凝血活酶、凝血酶原于產后2~3周內降至正常。紅細胞計數及血紅蛋白值逐漸增多。白細胞總數于產褥早期仍較高,中性粒細胞增多,淋巴細胞稍減少。血小板數增多。紅細胞沉降率于產后3~4周降至正常。
②消化系統的變化
產后胃腸肌張力及蠕動力減弱,約需2周恢復。產褥期容易發生便秘。
③泌尿系統的變化
于妊娠期體內潴留的多量水分,需在產褥早期主要經腎排出,故產后最初數日的尿量增多。腎盂及輸尿管生理性擴張,需4~6周恢復正常。在分娩過程中,膀胱受壓致使粘膜水腫充血及肌張力降低,以及會陰傷口疼痛、不習慣臥床排尿等原因,容易發生尿潴留。
④內分泌系統的變化
哺乳產婦垂體催乳激素于產后數日降至60μg/L,吸吮乳汁時此值增高;不哺乳產婦則降至20μg/L。不哺乳產婦通常在產后6~10周月經復潮,平均在產后10周左右恢復排卵。哺乳產婦的月經復潮延遲,平均在產后4~6個月恢復排卵。
產褥期臨床表現
1.體溫、脈搏、呼吸、血壓
產后的體溫多數在正常范圍內。產后的脈搏略緩慢,約于產后1周恢復正常。產后由妊娠期的胸式呼吸變為胸腹式呼吸,使呼吸深慢。血壓于產褥期平穩,變化不大。
2.子宮復舊
產后第1日因宮頸外口升至坐骨棘水平,致使宮底稍升至平臍,以后每日下降1~2cm,至產后10日子宮降入骨盆腔內。
3.產后宮縮痛
在產褥早期因宮縮引起下腹部陣發性劇烈疼痛稱產后宮縮痛,于產后1~2日出現,持續2~3日自然消失。多見于經產婦。哺乳時反射性縮宮素分泌增多使疼痛加重。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