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21中西醫執業醫師《兒科學》消化系統疾病考點匯總
小兒腹瀉的診斷與鑒別診斷
根據發病季節、病史(包括喂養史和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和大便性狀易于做出臨床診斷。
必須判定有無脫水(程度和性質)、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注意尋找病因,腸道內感染的病原學診斷比較困難,從臨床診斷和治療需要考慮,可先根據大便常規有無白細胞將腹瀉分為兩組:
1.大便無或偶見少量白細胞者
為侵襲性細菌以外的病因(如病毒、非侵襲性細菌、寄生蟲等腸道內、外感染或喂養不當)引起的腹瀉,多為水瀉,有時伴脫水癥狀,應與下列疾病鑒別:
(1)生理性腹瀉
多見于6個月以內嬰兒,外觀虛胖,常有濕疹,生后不久即出現腹瀉,除大便次數增多外,無其他癥狀,食欲好,不影響生長發育。
近年來發現此類腹瀉可為乳糖不耐受的一種特殊類型,添加輔食后,大便即轉為正常。
(2)導致小腸消化吸收功能障礙的各種疾病
如乳糖酶缺乏、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失氯性腹瀉、原發性膽酸吸收不良、過敏性腹瀉等,可根據各病特點進行鑒別。
2.大便有較多白細胞者
常由各種侵襲性細菌感染所致,僅憑臨床表現難以區分,必要時應進行大便細菌培養、細菌血清型和毒性檢測,尚需與下列疾病鑒別:
(1)細菌性痢疾
常有流行病學接觸史,便次多,量少,膿血便伴里急后重,大便鏡檢有較多膿細胞、紅細胞和吞噬細胞,大便細菌培養有痢疾桿菌生長可確診。
(2)壞死性腸炎
中毒癥狀較嚴重,腹痛,腹脹,頻繁嘔吐,高熱,大便糊狀呈暗紅色,漸出現典型的赤豆湯樣血便,常伴休克,腹部X線攝片呈小腸局限性充氣擴張,腸間隙增寬,腸壁積氣等。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