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飲辨證施治
對痰證的辨證論治原則有二:一是掌握該病證的臟腑虛實緩急,急則先治其痰,以化痰、祛痰為主,緩則求其本,治在肺、脾、腎。二是依據痰的不同性質,采用不同法則。對脾失健運,濕聚成痰者,宜健脾燥濕化痰;對火熱內郁,煉津為痰者,宜清熱化痰:肺燥陰虛,虛火灼津為痰者,宜潤肺化痰;脾腎陽虛,寒痰內停者,宜溫陽化痰。若外邪襲肺,肺失宣降,聚液為痰者,宜宣肺化痰;痰迷心竅者,宜滌痰開竅;痰火擾心者,應清心豁痰;痰停于胃,宜健脾燥濕化痰;肝風內動挾痰上擾者,宜熄風化痰;膽郁痰擾者,宜清化熱痰、降逆和胃;痰濁上犯于頭,宜健脾去濕、化痰熄風;痰氣凝結于咽喉,宜化痰利氣解郁;痰阻經絡筋骨,宜軟堅消結、通絡化痰。
飲為陰邪,遇寒而凝,得溫而行,故《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說:“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不僅陽虛而飲邪不甚者應予溫化,而且逐飲、利水、發汗之劑中均應佐以溫藥;二是應分清標本緩急、表里虛實的不同,“病溢飲者,當發其汗”;病懸飲者,應攻逐水飲;支飲為寒飲伏肺,應溫肺化飲。脾腎陽虛者,則宜溫補脾腎,以化水飲。
陰陽辨證
陰陽是八綱的總綱,陰證包括虛、里、寒,陽證包括實、表、熱。
陰證主要指的是虛寒證,臨床表現為倦怠無力、精神不振、面色暗淡、四肢畏寒、口淡不渴、下利清谷等;陽證主要指的是實熱證,臨床表現為躁動不安、大便秘結、發熱、呼吸氣粗、小便短赤等。
陰、陽虛損會導致陰虛或陽虛。陰虛的臨床表現為潮熱、盜汗、消瘦、低熱、五心煩熱、脈細數等;陽虛表現為神疲乏力、口淡不渴、少氣懶言、四肢畏寒等。
陰虛或陽虛發展到一定程度會導致亡陰或亡陽,指的是體內的陽氣或陰氣損耗過多而導致的生命垂危。亡陰表現為手足溫、汗出熱而粘、肌膚熱、脈躁疾急按之無力;亡陽表現為大汗淋漓、汗出清冷、昏迷不醒、畏寒等。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