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的病理及鑒別方法
潰瘍性結腸炎的西醫病因病理
1.病因及發病機制 目前大多數學者;人為本病的發病既有自身免疫機制的參與,又有遺傳因素作為背景,感染和精神因素是誘發因素。其發病機制可概括為環境因素作用于遺傳易感者,在腸道菌群的參與下,啟動了腸道免疫及非免疫系統,最終導致免疫反應和炎癥過程。可能由于抗原的持續刺激或/和免疫調節紊亂,使這種免疫炎癥反應表現為過度亢進和難于自限,最后導致組織損害。
2.病理 病變主要累及結腸黏膜和黏膜下層。病變特點具有彌漫性、連續性。黏膜廣泛充血、水腫、糜爛及出血,鏡檢可見黏膜及黏膜下層有淋巴細胞、漿細胞、嗜酸及中性粒細胞浸潤。
本病病變反復發作,導致肉芽組織增生,黏膜可形成息肉狀突起,稱假性息肉。也可由于潰瘍愈合后形成瘢痕,纖維組織增生,導致腸壁增厚,結腸變形縮短,腸腔狹窄。少數病例可以癌變。
潰瘍性結腸炎的類證鑒別
本病在臨床上應與痢疾、霍亂相鑒別。
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自膿血為特征。暴痢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有惡寒、發熱;久痢起病緩慢,反復發作,遷延不愈。痢疾病位在腸。
霍亂以猝然起病,上吐下瀉,吐瀉交作為特征,霍亂的發病特點是來勢急驟,變化迅速,病情兇險,起病時常先突然腹痛,繼則吐瀉交作,所吐之物均為未消化的食物,氣味酸腐熱臭,所下之物多為黃色糞水,或如米泔水,伴有惡寒、發熱,部分病人吐瀉后,津液耗傷,出現消瘦、轉筋;若吐瀉劇烈者,則見面色蒼白、目眶凹陷、汗出肢冷等津竭陽衰之危候。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