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A1型題 |
第 5 頁:A2型題 |
第 6 頁:B1型題 |
第 7 頁:X型題 |
第 8 頁:參考答案 |
(二)A2型題
1.C 分析:在疾病過程中,病人出現神識昏迷,語無倫次,循衣摸床,撮空理線,為邪閉清竅。表示正氣大傷,精氣衰竭,病情深重,預后不良,為失神之征。
2.C 分析:猝然昏仆不知人事,兩目上視,口吐涎沫,四肢抽動,或口中如作豬羊叫聲,多屬痰迷心竅、肝風內動的癇證。
3.D 分析:原面色蒼白,忽見顴紅如妝,游移不定,多見于久病重病之人,為虛陽浮越于上的"戴陽"證,屬危重證候。
4.A 分析:肌膚局部紅腫高起,根盤緊束,伴有焮熱疼痛者為"癰",屬陽證。多因熱毒內蘊,復感邪毒,致營衛不和,經絡阻塞,氣血壅滯不通,熱勝肉腐成癰。
5.E 分析:陰虛火旺,故舌色絳紅;復感外邪,表里同病,苔薄白而干。
6.A 分析:濕熱內結,困阻脾胃,升降失司,故脘腹痞滿;濕性重著,則頭身困重;胃氣挾濕熱上熏,則見舌苔黃膩。
7.C 分析:胃氣尚存,夾食積濁氣上蒸,則舌苔堅斂著實,緊貼舌面,刮之不脫,為有根苔,稱真苔。真苔多為實證。
8.B 分析:燥邪犯肺,耗傷肺津,則痰少而黏難咯出,甚則干咳少痰,屬燥痰。
(三)B1型題
1.C 分析:失神,是神氣衰敗之象。病人在精神狀態和目神上表現的特點是:精神萎靡,神識朦朧,目暗睛迷,瞳神呆滯,等。表示正氣大傷,精氣衰竭,病情深重,預后不良。
2.B 分析:久病、重病精氣大衰之人,如原已精神極度萎頓,突然神清多語,聲高不休,精神振作,但躁動不安;或本已目光無神呆滯,突然目顯光彩等,都屬假神的表現。此為陰陽即將離決的危篤之象,是精氣衰竭已極,陰不斂陽,以致虛陽外越而出現一時"好轉"的假象。
3.B 分析:面色黃而虛浮,為脾失健運,水濕泛溢肌膚所致,稱為"黃胖"。
4.A 分析:脾胃氣虛,氣血不足,則面色淡黃無澤,枯槁無華,稱為萎黃。
5.C 分析:咽喉一側或兩側突起腫塊,狀如乳突,稱"乳蛾",是邪壅氣血;若紅赤潰爛,為熱毒蘊結。
6.E 分析:咽部有灰白色膜點,擦之不去,重擦出血,隨即復生者,是"白喉",為疫癘毒邪蘊積肺胃,上蒸咽喉所致。
7.C 分析:以五臟劃分,則舌根屬腎。
8.A 分析:以五臟劃分,則舌尖屬心肺。
9.E 分析:舌紅絳主熱,在內傷雜病中,陰虛火旺則舌質紅絳,胃津匱乏不能上承則苔少。
10.B 分析:陽氣不足,生化陰血的功能減退,不能溫運血液充養于舌,故舌色淺淡;陽虛水停則苔白而潤。
11.B 分析:疹,形小如粟粒,高出肌膚,撫之礙手。
12.D 分析:初起患部如粟米狀,根腳堅硬而深,麻木或發癢,頂白而痛甚者為"疔"。
13.D 分析:濕熱蘊結,熏灼腸道,氣血壅滯,損傷腸絡,則便下膿血,赤白相兼,為濕熱痢。
14.C 分析:脾虛不運,水谷不化,清濁不分,故瀉下清稀,完谷不化。
15.A 分析:足厥陰肝經連目系,肝風內動,上擾目絡,黑睛斜向一側,稱"橫目斜視"。
16.E 分析:瞳仁屬腎。腎藏精,滋養瞳仁。瞳仁擴大,多屬腎精耗竭,為瀕死危象。
(四)X型題
1.A B C D E 分析:神,具體反映在人的目光、面色、表情、神識、言語、體態等方面,這是望神的主要內容。
2.A B D C 分析:小兒于眉間、鼻梁、口唇四周出現青灰色,是驚風先兆或發作。寒、痛、瘀面色多見青白、青紫或青黑晦暗。由于外感寒邪,寒性凝滯,氣血不暢;或陽氣虧虛,氣血瘀滯,經脈不利。"不通則痛",臨床多伴有疼痛。
3.B D 分析:陰血不足,筋骨肌肉皆失所養,日久可見形體消瘦,皮膚干枯失潤;陰虛火旺,虛火上擾則顴紅。
4.B D 分析:腎藏精,其華在發,發又為血之余。故頭發色黑潤澤濃密者,是腎氣充盛,精血充足的表現。頭發稀疏,色黃干枯者,是腎氣虧虛,精血不足所致。
5.A B C D E 分析:手足少陽、手足太陽及足陽明經入于耳或環繞其周圍,故耳稱為"宗筋之所聚"。
6.B C E 分析:喉為肺之門戶,咽內通于胃,腎之經脈循咽喉,故望咽喉可知肺胃與腎之病變。
7.A B C E 分析:正常舌象為淡紅舌薄白苔,表現為:舌質柔軟,活動自如,舌色淡紅,榮潤有神;舌苔薄白均勻,干濕適中。
8.B C E 分析:舌生芒刺常因臟腑熱盛,熱入營血,營熱郁結充斥舌絡所致。若舌尖有芒刺,為心火亢盛;舌邊有芒刺,屬肝膽火盛。
9.A B C D E 分析:熱入心包,擾及神明,舌竅不利;或痰濁、痰熱內結,閉竅阻絡,舌失其主;或肝風挾痰,上阻舌絡;舌色紅干而強硬,多為熱盛傷津;若舌強語謇,口舌歪斜者,常見于中風病。
10.A B C D E 分析:黃苔的形成,是因病邪入里化熱,臟腑內熱,胃氣夾邪熱上泛熏灼,導致苔色變黃。一般主里證、熱證,也可見于表證、虛證和寒證。如苔薄淡黃,也可見于外感風熱表證;舌淡胖嫩苔黃滑潤者,多是陽虛水濕不化。
11.B C E 分析:剝落苔的形成,是因胃氣匱乏不得上蒸于舌,或胃陰枯涸不能上潮于口所致。若痰熱濕濁內阻者,出現剝苔,則是邪氣漸退,而胃陰耗傷之象。
12.B D E 分析:多因脾陽虛,水濕停聚,或濕聚成痰飲,阻滯舌絡而致舌淡白胖嫩,邊有齒痕;陽虛水停 阻遏陽氣,則舌苔白膩。
13.A B C 分析:痿軟舌多由陰血虧虛,舌肌失養所致。舌淡白而漸痿者,屬氣血兩虧;舌紅絳而漸痿者,屬肝腎陰虧已極;新病舌干紅而暴痿,是熱灼津傷。
14.A D E 分析:絡脈顯現于風關者,是邪氣入絡,示邪淺病輕;若見絡脈透過風關至氣關者,是邪氣入經,主邪深而病重;絡脈過氣關達命關時,是邪氣入臟,邪陷病危之兆;若絡脈透過風、氣、命三關直達指尖,稱"透關射甲",提示病情兇險,預后不佳。色澤變化亦反映病情輕重,色紫黑者主血絡郁閉,為病重之象。
15.A B C 分析:唾為腎之液,亦與脾胃相關。故唾液分泌量的變化常與腎、胃功能失調有關。唾多而粘,多因胃中積冷、宿食、濕停等,致胃氣上逆而多唾。
16.A B D E 分析:"癤"的特點是:患處形小而圓,生于皮膚淺表,紅腫熱痛不甚,容易化膿,膿潰即愈。而麻木或發癢屬"疔"的特征。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