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目七 經期延長
要點:
1.經期延長的定義
月經周期正常,經期超過了7天以上,甚或2周方凈者,稱為“經期延長”,又稱“經事延長”。
本病相當于西醫學排卵型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病的黃體萎縮不全者、盆腔炎癥、子宮內膜炎等引起的經期延長。宮內節育器和輸卵管結扎后引起的經期延長也按本病治療。
2.病因病機
發病機理主要是沖任不固,經血失于制約而致。常見的分型有氣虛、虛熱和血瘀。
(1)氣虛:素體虛弱,或勞倦過度,損傷脾氣,中氣不足,沖任不固,不能制約經血,以致經期延長。
(2)虛熱:素體陰虛,或病久傷陰,產多乳眾,或憂思積念,陰血虧耗,陰虛內熱,熱擾沖任,沖任不固,不能制約經血以致經期延長。
(3)血瘀:素體抑郁,或大怒傷肝,肝氣郁結,氣滯血瘀;或經期交合陰陽,以致外邪客于胞內,邪與血相搏成瘀,瘀阻沖任,經血妄行。
氣虛 → 沖任不固↘
病因病機 虛熱 → 熱擾沖任→ 經血失約 → 經期延長
血瘀 → 瘀阻沖任↗
3.辨證論治:各型主要證候、治法及代表方劑
以經期延長而月經周期正常為辨證要點。治療以固沖調經為大法,氣虛者重在補氣升提,陰虛血熱者重在養陰清熱,瘀血阻滯者以通為止,不可概投固澀之劑,犯虛虛實實之戒。
證侯類型
證型 |
月經特征 |
全身 |
舌象 | ||||
量 |
色 |
質 |
期 |
舌象 |
脈象 | ||
氣虛證 |
多 |
淡 |
稀 |
過期不凈 |
倦怠乏力,氣短懶言、小腹空墜。面色白光白 |
舌淡 |
緩弱 |
虛熱證 |
少 |
鮮紅 |
稠 |
經行時間延長 |
咽干口燥,或顴紅,潮熱或手足心熱 |
舌紅苔少 |
細數 |
血瘀證 |
或多或少 |
紫暗 |
有塊 |
經行時間延長 |
經行少腹疼痛拒按 |
舌紫暗或有瘀點 |
弦澀 |
治法和代表方劑
證型 |
治法 |
主方 |
組成 |
氣虛證 |
補氣攝血,固沖調經 |
舉元煎加阿膠、炒艾葉、烏賊骨 |
略 |
虛熱證 |
養陰清熱止血 |
二地湯合二至丸加四烏賊骨一蘆茹丸 |
略 |
固經丸 |
略 | ||
血瘀證 |
活血祛瘀止血 |
桃紅四物湯合失笑散加益母草、茜草 |
略 |
桂枝茯苓丸加益母草、川牛膝 |
略 |
細目八 經間期出血
要點:
1.經間期出血的定義
月經周期基本正常,在兩次月經之間氤氳之時,發生周期性出血者,稱為“經間期出血”。
本病相當于西醫學排卵期出血,若出血期長,血量增多,不及時治療,進一步發展可致崩漏。
2.應與經間期出血鑒別的疾病
疾病 |
出血時間 |
血量 |
月經周期 |
伴隨癥狀 |
經間期出血 |
兩次月經之間,周期性出血 |
少 |
正常 |
基礎體溫測定提示出血發生在低高溫交替時 |
月經先期 |
非經間期,但偶有落在經間期的 |
正常或多或少 |
提前 |
基礎體溫測定提示出血發生在體溫由高相下降呈低溫 |
月經過少 |
每次月經來潮時 |
少 |
正常 |
甚或點滴而下 |
赤帶 |
不定時,持續時間長 |
少 |
無周期性 |
反復發作,可有接觸性出血,婦檢可見宮頸糜爛、贅生物和子宮、附件壓痛明顯 |
3.病因病機
(1)腎陰虛:素體陰虛,房勞多產,腎中精血虧損,陰虛內熱,熱伏沖任,于氤氳之時,陽氣內動,陽氣乘陰,迫血妄行,因而出血;血出之后,陽氣外泄,陰陽又趨平衡,故出血停止,下次周期,又再復發。
(2)濕熱:外感濕熱之邪,或情志所傷,肝郁犯脾,水濕內生,濕熱互結,蘊于沖任,于氤氳之時,陽氣內動,引起濕熱,迫血妄行,遂致出血;濕熱隨經血外泄,沖任復寧,出血停止,下次周期,又再復發。
(3)血瘀:經期產后,余血內留,離經之血內蓄為瘀,或情志內傷,氣郁血結,久而成瘀,瘀阻沖任,于氤氳之時,陽氣內動,引動瘀血,血不循經,遂致出血;瘀隨血泄,沖任暫寧,出血停止,下次周期,又再復發。
4.辨證論治:各型主要證候、治法及代表方劑
(1)腎陰虛型
【主要證候】經間期出血,量少,色鮮紅,質稠,頭暈耳鳴,腰腿酸軟,手足心熱,夜寐不寧,舌紅,苔少,脈細數。
【治療法則】滋腎益陰,固沖止血。
【方藥舉例】兩地湯合二至丸或加減一貫煎(《景岳全書》)。
(2)濕熱型
【主要證候】經間期出血,血色深紅,質稠,平時帶下量多色黃,小腹時痛;神疲乏力,骨節酸楚,心煩口渴,口苦咽干,納呆腹脹,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細弦。
【治療法則】清熱除濕,涼血止血。
【方藥舉例】清肝止淋湯(《傅青主女科》)去阿膠、紅棗,加茯苓、小薊。
(3)血瘀型
【主要證候】經間期出血,血色紫黯,夾有血塊,小腹疼痛拒按,情志抑郁,舌紫暗或有瘀點,脈細弦。
【治療法則】活血化瘀,理血歸經。
【方藥舉例】逐瘀止血湯(《傅青主女科》)。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