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14年中醫執業醫師考試輔導匯總
血病辨證
1.血虛類證:包括血虛和血脫。
1)血虛證:指血液虧少,不能濡養臟腑、經絡、組織而表現的虛弱證候。
(1)成因:
①失血過多,新血一時未及補充。
②脾胃運化功能減退,或進食營養不足而致生血不足。
③思慮勞神太過,或腸道寄生蟲,耗吸營養,陰血暗耗。
④瘀血阻脈,新血生化障礙,或造成某些局部供血不足。
⑤久病、大病等,傷精耗氣,化血之源枯竭。
(2)臨床表現:面色淡白或萎黃,口唇、眼瞼、爪甲淡白,頭暈眼花,心悸多夢,手足發麻,婦女經血量少色淡、衍期甚或經閉,舌質淡,脈細無力。
(3)常見證型:心血虛、肝血虛、血虛腸燥、血虛膚燥生風證等。
兼證:陰血虧虛證,血虛挾瘀證。
2)血脫:指因嘔血、便血、崩漏、外傷失血等,以致血液突然大量耗失,或因長期失血、血虛而進一步發展,見面色蒼白、眩暈、心悸、舌淡、脈微欲絕或芤等危重證候者,又稱 “ 脫血 ” 。常伴隨氣脫、亡陽,危及生命。
2.血瘀證
1)含義:指因瘀血內阻而產生的證候。
瘀血:指離經之血,未能及時排出或消散而停留于某處;或血液運行受阻,瘀積于經脈或器官組織之內,呈凝滯狀態,失卻生理功能者。
(1)成因:
①外傷、跌仆等造成的體內出血,未能及時排出或消散。
②氣滯而血行不暢,或氣虛而運血無力,血脈瘀滯。
③寒凝血滯,或熱灼血瘀,或濕熱、痰火阻遏,脈絡不通,血行不暢。
(2)臨床表現:
①疼痛:狀如針刺刀割,痛處固定不移,夜間加重。
②腫塊:在體表者,呈青紫色包塊,在腹內者,可觸及較堅硬而推之不移的腫塊。
③出血:色紫暗或夾有血塊,或大便色黑如柏油狀。婦女可見經閉,或為血崩、漏下。
④面色黧黑,或唇甲青紫,或皮下紫斑,或肌膚甲錯,或腹部青筋顯露,或皮膚出現絲狀紅縷。
⑤舌質紫暗或見紫斑、紫點,或舌下脈絡曲張,或舌邊有青紫色條狀線。
⑥脈象多細澀,或結、代,或無脈。
(3)常見證型:心脈瘀阻證、瘀阻腦絡證、肝血瘀證、瘀阻胞宮(精室)證、下焦瘀血證、瘀滯肌膚證;瘀滯筋骨證等。
兼證:氣滯血瘀、血瘀氣滯、痰瘀互結、瘀熱互結、血瘀水停等證。
血熱證
1)含義:指臟腑火熱熾盛,熱迫血分所表現的實熱證候。常見于外感溫熱病的最深重階段,稱為“血分證”。
2)臨床表現:咳血,吐血,衄血(鼻衄、齒衄、舌衄、肌衄),尿血,便血,月經過多,崩漏,或局部皮膚、肌肉等組織的癰疽瘡癤及內臟的癰腫等,伴心煩、口渴、身熱、舌紅絳,脈滑數。
4.血寒證
1)含義:指寒邪客于血脈,凝滯氣機,血液運行不暢所表現的實寒證候。
2)臨床表現:手足冷痛、膚色紫暗發涼,或少腹拘急冷痛,喜暖畏寒,得溫痛減,或月經衍期、經色紫暗、夾有血塊,舌紫暗,苔白,脈沉遲而澀。
3)常見證型:寒滯肝脈證、寒凝胞官證、寒凝脈絡證等。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