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單元 細菌的感染與免疫
重點提示
本單元2000~2009年約考過6題。重點集中在掌握細菌內、外毒素的主要區別上,須熟練掌握。另外應當熟悉正常菌群、機會性致病菌、菌群失調、菌群失調癥的概念,醫院感染的概念和醫院感染的來源分類。了解醫院感染的控制原則及菌血癥、毒血癥、敗血癥、膿毒血癥和內毒素血癥的概念。
考點串講
一、正常菌群與機會性致病菌
(一)正常菌群
1.定義 正常人體寄居著不同種類和數量的微生物。當人體免疫功能正常時,這些微生物對宿主無害,有些對人還有利,是正常微生物群,通稱正常菌群。
2.生理意義 ①生物拮抗。②營養作用。③免疫作用。④抗衰老作用。⑤抑瘤作用。
(二)機會致病菌
1.定義有些細菌在正常情況下并不致病,在某些條件改變的特殊情況下可以致病,這類細菌被稱作機會致病菌。
2.機會致病菌致病的特定條件豐要有下列幾種。①寄居部位的改變。②免疫功能低下。③菌群失調:菌群失調是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群間的比例發生較大幅度變化而超出正常范圍的狀態。由此產生的病癥,稱為菌群失調癥或菌群交替癥(2008)。
二、醫院感染
(一)概念
醫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和在醫院內獲得出院后發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開始或入院時已處于潛伏期的感染。
(二)醫院感染的特點
1.醫院感染的來源
(1)外源性感染:①交叉感染。由醫院內病人或醫務人員直接或間接傳播引起的感染。②醫源性感染:在治療、診斷或預防過程中,因所用器械等消毒不嚴而造成的感染。
(2)內源性感染:或稱自身感染,由病人自己體內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
2.常見的醫院感染微生物的特點 ①條件致病。②常具有耐藥性甚至多重耐藥。
(三)醫院感染的控制
1.消毒滅菌和無菌操作 醫療器械、衣物、制劑和液體的滅菌是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的重要環節。
2.隔離 包括傳染源的隔離和對易感者的保護性隔離。
3.檢測 定期對住院患者進行隨機檢測有助于記錄疫情,如發現醫院感染應迅速監控。
4.抗生素的應用 濫用抗生素能加劇病原微生物的耐藥,但是合理的應用抗生素可以有效預防醫院感染的發生。
5.建立醫院感染控制機構和法規
三、細菌的致病性
(一)細菌的毒力
1.侵襲力 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膚、黏膜的生理屏障,進入機體并在體內定植、繁殖和擴散的能力,稱為侵襲力。主要包括莢膜、黏附素和侵襲性物質。
2.毒素
(1)定義:細菌毒素是細菌在黏附、定居及生長繁殖過程中合成并釋放到菌體外的毒性蛋白質。
(2)種類:根據來源、性質和作用機制等不同,細菌毒素可分為外毒素和內毒素兩種(表19-1)。
表19-1 細菌外毒素和內毒素的主要區別
區別要點 外毒素 內毒素
來源 革蘭陽性菌與部分革蘭陰性菌 革蘭陰性菌
存在部位 由活菌分泌到菌外,少數是細菌 細胞壁組分,菌裂解后釋出
崩解后釋出
化學成分 蛋白質 脂多糖(2004)
穩定性 60~80℃,30min后被破壞 160℃,2~4h才被破壞
作用方式 與細胞的特異受體結合 刺激宿主細胞分泌細胞因子、血管活性物質
毒性作用 強,對組織器官有選擇性毒害 較弱,各細菌的毒性效應大致相同,引起發
效應,引起特殊的臨床表現 熱、白細胞增多、微循環障礙、休克、DIC等
抗原性 強,刺激機體產生抗毒素;甲 弱,刺激機體產生中的抗體作用弱;甲醛
醛處理脫毒形成類毒素 液處理不形成類毒素(2001)
(二)細菌侵入數量
感染的發生,除致病菌必須具有一定的毒力物質外,還需有足夠的數量(2002)。
(三)細菌侵入的部位
有了一定的毒力物質和足夠數量的致病菌,若侵入易感機體的部位不適宜,仍不能引起感染。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