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
一、定義
紫癜為血液溢于皮下,皮膚出現紫色斑點稱之。臨床上常伴見鼻衄、齒衄、甚則嘔血、便血、尿血。
[概述]
二、發病情況
1、發病年齡
學齡前及學齡兒童較為多見。
2、發病季節
春、秋多發。
3、預后
病程長,可反復發作,一般預后良好,多可痊愈 。
[診斷]
一、診斷要點
(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1.病前1—3周常有急性病毒感染史。
2、皮膚粘膜見瘀點、瘀斑,瘀點多為散在針頭大小,四肢、面部多見,顏面或紅或青或紫,壓之不褪色。
3.可伴有鼻衄、齒衄、尿血、便血等。嚴重者可并發顱內出血。
4.血小板計數明顯減少,出血時間延長,血塊收縮不良。束臂試驗陽性。
5.骨髓檢查巨核細胞數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礙。(特發性)
[診斷]
一、診斷要點
(二)、過敏性紫癜
1.發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有服食某些藥物、食物誘發病史。
2.紫癜多見于下肢及臀部,以近關節伸面為多,常兩側對稱。多為高出皮面的鮮紅或深紅色丘疹、紅斑,大小不一,壓之不褪色。
3.可伴有尿血、便血等癥,常有腹痛及關節腫痛等癥。
4.血小板計數,出血、凝血時間,血塊收縮時間都正常。腎臟損害者尿常規檢查可見紅細胞、蛋白及管型。消化道出血者大便隱血試驗陽性。
[診斷]
二、鑒別診斷
(一)過敏性紫癜
腹痛——闌尾炎、腸套疊等。
關節痛——風濕性關節炎。
(二)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等。
[診斷]
三、診法提示
1.注意檢查血常規。
2.注意患兒年齡,紫癜的形態、顏色及發生部位。
3.注意發病前有無感染、藥物及食物過敏等病史。
4.詢問有無尿血、便血、腹痛及關節腫痛等癥。
5、注意有無發熱、貧血及肝脾腫大、淋巴結腫大等。
6、注意腹部、心臟及神經系統、出血、凝血時間,尿常規、大便隱血等于檢查。必要時結合骨髓象檢查。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一)辨虛實瘀
實—發病急,病程短,紫癜顏色鮮紅。
虛—發病緩慢,病情反復,病程長,紫癜顏色較淡。
瘀—紫癜色紫暗或青紫腫塊,久不消退。
一、辨證要點
(二)辨輕重
輕—紫癜稀疏而少。
重—紫癜密集而多,伴有尿血、便血、
顱內出血或出血量較大,氣隨血脫者。
一、辨證要點
(三)辨證與辨病結合
風熱傷絡、血熱妄行多見于過敏性紫癜,但反復出現亦可見于肝腎陰虛、脾腎陽虛。
心脾氣虛、脾腎陽虛多見于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亦可見于肝腎陰虛。
二、治療原則
熱證治宜疏風清熱、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虛證治以益氣攝血、溫補脾腎、滋陰補血。
兼血瘀者,治宜活血化瘀。
三、分證論治
(一)風熱傷絡
癥狀特點1、起病急; 2、紫癜特點:斑丘疹,形態大小不一,呈對稱性分布,顏色較鮮明,小腿及臀部為多,伴有瘙癢,反復發作; 3、偶有腹痛,關節腫痛,尿血等癥; 4、風熱表證:發熱; 5、舌紅,苔薄黃或微膩,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涼血止血
方藥連翹敗毒散加減。
(二)血熱妄行
癥狀特點: 1、起病較急; 2、紫癜特點:瘀點或瘀斑,色鮮紅, 3、或伴鼻衄、齒衄、便血、尿血; 4、肺胃熱盛:口臭,腹痛,腹脹,便秘,煩躁,發熱等; 5、舌紅,苔黃,脈洪數。
治法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方藥犀角地黃湯加減。
(三)陰虛火旺
癥狀特點: 1、紫癜時發時止,遷延不愈; 2、可伴尿血、齒衄;3、陰虛內熱: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口干咽燥,心煩不寧; 4、舌紅,苔少,脈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涼血止血。
方藥大補陰丸加減。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