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
[組成]桂枝去皮,三兩(9g) 芍藥三兩(9g) 甘草炙,二兩(9g) 生姜切,三兩(9g) 大棗擘,十二枚(3枚)
[用法]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現代用法:水煎服,溫覆取微汗)。
[功用]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主治]外感風寒表虛證。惡風發熱,汗出頭痛,鼻鳴干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
[方解]本方證為外感風寒,營衛不和所致。外感風邪,風性開泄,衛氣因之失其固護之性,“陽強而不能密”,不能固護營陰,致令營陰不能內守而外泄,故惡風發熱、汗出頭痛、脈浮緩等;邪氣郁滯,肺胃失和,則鼻鳴干嘔;風寒在表,應辛溫發散以解表,但本方證屬表虛,腠理不固,故當解肌發表,調和營衛,即祛邪調正兼顧為治。方中桂枝為君,助衛陽,通經絡,解肌發表而祛在表之風邪。芍藥為臣,益陰斂營,斂固外泄之營陰。桂芍等量合用,寓意有三:一為針對衛強營弱,體現營衛同治,邪正兼顧;二為相輔相成,桂枝得芍藥,使汗而有源,芍藥得桂枝,則滋而能化;三為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補。此為本方外可解肌發表,內調營衛、陰陽的基本結構。生姜辛溫,既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兼和胃止嘔;大棗甘平,既能益氣補中,且可滋脾生津。姜棗相配,是為補脾和胃、調和營衛的常用組合,共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藥性,合桂枝辛甘化陽以實衛,合芍藥酸甘化陰以和營,功兼佐使之用。綜觀本方,藥雖五味,但結構嚴謹,發中有補,散中有收,邪正兼顧,陰陽并調。柯琴在《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卷上中贊桂枝湯“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也。”
本方證中已有汗出,何以又用桂枝湯發汗?蓋本方證之自汗,是由風寒外襲,衛陽不固,營陰失守,津液外泄所致。故外邪不去,營衛不和,則汗不能止。桂枝湯雖曰“發汗”,實寓解肌發表與調和營衛雙重用意,外邪去而肌表固密,營衛和則津不外泄。故如法服用本方,于遍身微汗之后,則原證之汗出自止。為了區別兩種汗出的不同性質,近賢曹穎甫稱外感風寒表虛證之汗出為“病汗”,謂服桂枝湯后之汗出為“藥汗”,并鑒別指出:“病汗常帶涼意,藥汗則帶熱意,病汗雖久,不足以去病,藥汗瞬時,而功乃大著,此其分也。”(錄自《經方實驗錄》卷上)此屬臨證有得之談。
本方的治療范圍,從《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以及后世醫家的運用情況來看,不僅用于外感風寒表虛證,而且還運用于病后、產后、體弱等因營衛不和所致的病證。這是因為桂枝湯本身具有調和營衛、陰陽的作用,而許多疾病在其病變過程中,多可出現營衛、陰陽失調的病理狀態。正如徐彬所說: “桂枝湯,外證得之,解肌和營衛;內證得之,化氣調陰陽。”(《金匱要略論注》卷上)這是對本方治病機理的高度概括。
麻黃湯和桂枝湯同屬辛溫解表劑,都可用治外感風寒表證。麻黃湯中麻、桂并用,佐以杏仁,發汗散寒力強,又能宣肺平喘,為辛溫發汗之重劑,主治外感風寒所致惡寒發熱而無汗喘咳之表實證;桂枝湯中桂、芍并用,佐以姜、棗,發汗解表之力遜于麻黃湯,但有調和營衛之功,為辛溫解表之和劑,主治外感風寒所致惡風發熱而有汗出之表虛證。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外感風寒表虛證的基礎方,又是調和營衛、調和陰陽治法的代表方。臨床應用以惡風,發熱,汗出,脈浮緩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惡風寒較甚者,宜加防風、荊芥、淡豆豉疏散風寒;體質素虛者,可加黃芪益氣,以扶正祛邪;兼見咳喘者,宜加杏仁、蘇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熱、產后及病后的低熱、妊娠嘔吐、多形紅斑、凍瘡、蕁麻疹等屬營衛不和者。
4.使用注意 凡外感風寒表實無汗者禁用。服藥期間禁食生冷、粘膩、酒肉、臭惡等物。
相關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