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胎膜早破,孕婦突感有較多液體自陰道流出。
2
妊娠合并心臟。悍膊灰巳焉飬s已懷孕者,應在妊娠12周前行人工流產術,心功能Ⅰ~Ⅱ級,胎兒不大,胎位正常,宮頸條件良好者,在嚴密監護下可經陰道分娩,第二產程時需助產。
3
妊娠合并心臟病的產婦應給予抗生素治療持續至產后1周,縮短第二產程,減少產婦體力消耗;胎兒娩出后,立即在產婦腹部放置沙袋,持續24小時。為防止產后出血過多,可靜脈或肌內注射縮宮素(禁用麥角新堿);產后72小時內嚴密監測生命體征;心功能Ⅲ級或以上者不宜哺乳;不宜再妊娠者,建議1周后行絕育術。
4
乳汁中HBVDNA陽性不宜哺乳,母血 HBsAgHBeAg及抗-HBc三項陽性及后兩項陽性者不宜哺乳。
5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時,母親為攜帶者(僅 HBsAg 陽性),建議母乳喂養。對不宜哺乳者,可口服生麥芽沖劑或乳房外敷芒硝回乳,不宜使用雌激素回乳。
6
糖尿病巨大兒發生率高,容易出現新生兒低血糖。在新生兒娩出30分鐘后定時滴服25%葡萄糖液,防止低血糖。
7
凡破膜時間超過12小時,總產程超過24小時,肛查或陰道助產操作多者,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8
不協調性子宮收縮乏力,容易使產婦自覺宮縮強,持續腹痛,拒按,精神緊張,煩躁不安體力消耗,產程延長或停滯。給予適當的鎮靜劑,使產婦充分休息后恢復為協調性子宮收縮,禁用縮宮素。
9
產后出血發生在胎兒娩出后24小時內,子宮收縮乏力是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子宮收縮乏力性出血及胎盤因素所致出血者, 子宮輪廓不清,觸不到宮底;軟產道裂傷或凝血功能障礙所致的出血, 宮縮較好,輪廓較清晰。
10
晚期產后出血:發生于分娩24小時后,以產后1-2 周發病最常見,病因以胎盤、胎膜殘留最常見多發生于產后10天左右。
11
陰道假絲酵母菌病的典型特點是干酪樣或豆渣樣白帶。
12
滴蟲性陰道炎治療后應在每次月經干凈后復查1 次,連續3個月經周期均是陰性稱治愈。夫妻雙方要同時治療,切斷直接傳播途徑。甲硝唑用藥期間及用藥后24小時內不宜哺乳。
13
子宮頸炎癥:臨床以慢性子宮頸炎多見,宮頸糜爛是最常見的病理類型,物理治療是宮頸糜爛最常用的有效治療方法。
14
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無排卵性功血多發生于青春期與絕經過渡期婦女,青春期下丘腦-垂體-卵巢軸間的調節功能尚未發育成熟,最常見癥狀是不規則子宮出血;排卵性功血多發生于生育年齡婦女,黃體功能不足,常表現為月經周期縮短;子宮內膜不規則脫落者表現為月經周期正常,經期延長,出血量多。
15
無排卵性功血的青春期及生育期病人以止血、調整周期、促排卵為目的。絕經過渡期以止血、調整周期、減少經量、防止子宮內膜病變為主。對于急性大出血及有子宮內膜癌高危因素的病人采用刮宮術止血,刮宮是立即有效的止血措施。
16
葡萄胎的最常見癥狀為停經后陰道不規則流血。侵蝕性葡萄胎一般發生于葡萄胎清除術后6個月以內,最常見的轉移部位是肺。葡萄胎清宮術后必須每周查血或尿HCG一次,直到陰性,以后每月 1次,半年以后每六個月1次,至少隨訪兩年。
17
侵蝕性葡萄胎與絨毛膜癌的主要鑒別要點:是否有絨毛結構,滋養細胞腫瘤以化療為主,手術為輔。
18
子宮內膜異位癥:繼發性漸進性痛經是其典型癥狀,腹腔鏡檢查是目前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最佳方法。
19
尿瘺:以膀胱陰道瘺最多見,靛胭脂試驗可確診為輸尿管陰道瘺。護理:一般每天入量不要少于 3000ml;膀胱陰道瘺中如瘺孔在膀胱后底部者應取俯臥位,瘺孔在側面者應健側臥位,使瘺孔居于高位,減少尿液對修補傷口處的浸泡;尿管保留10~14天。
20
帶銅T形宮內節育器是臨床首選的宮內節育器放置和取 器時間均為月經干凈后3~7天,出血多者隨時取出,帶器妊娠者于人工流產時取出。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