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新入園篇]
案例一:5歲孩子裝病不愿去幼兒園
佳佳今年只有5歲,在入園前的最后一個周末,佳佳卻叫喊著頭痛要吃藥,表示周一不想去上幼兒園。家長一再堅持要把她送去幼兒園,佳佳甚至提出要去醫院看病,還發展到了嘔吐的地步。無奈之下,佳佳的父母只能妥協讓孩子暫時留在了家里。
-專家會診:將孩子送去上學,消除恐懼感王裕如表示,低齡兒童對入學的恐懼是用哭鬧的方式來表現,但是家長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最好的辦法還是應該將孩子送去上學,而不能選擇順從孩子。王裕如認為,像這類不良反應,其實都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軀體癥狀,并不是身體上真有什么疾病。因為孩子覺得去幼兒園沒有在家里開心、舒服,且老師會做各種各樣的規矩,所以產生了恐懼心理,而身體受到了恐懼心理的潛意識支配,產生了嘔吐的條件反射。如果這個時候家長選擇了順從孩子的意愿,那么就會強化孩子的這種意識,讓孩子更加一發不可收拾。但如果家長堅持要將孩子送去上學,那么孩子就會發現嘔吐沒用,慢慢也就好了,更重要的是,孩子真去了學校或者幼兒園,會發現新環境不如自己想得那么恐怖,恐懼感自然就會消失。
[中小學“問題生”篇]
案例二:為拔尖2年輾轉11所名校
父親在江蘇省某市擔任要職的小許,在本省的一所名校讀初二,一次考試考了第6名,其父二話不說,馬上幫兒子換了所名校,沒想到小許在新學校第一次考試中考了第8名,又感覺很丟臉,父親便又給他轉了一所名校。在第3所名校,小許取得第5名的好成績,可小許心中總有個“前3名”情結解不開,依然要轉學去新學校。這樣兩年下來,小許在江浙滬地區11所名校間輾轉,不斷地重讀初二課程。最近他又跟父親提出要轉學去英國倫敦。小許父親沒轍了,只得帶他去心理門診咨詢。
-專家會診:家長先端正心態,孩子能發揮潛能就好
對此,杜亞松指出,學生進入新環境有個心理適應期,忙著幫子女轉學的父母只注重從外部環境培養子女,而不是從內心根本上解決子女的人格問題。他認為,父母不應該太過于好面子,成績在后5%之前的都是優秀生,只要學生身心健康、能發揮潛能就算“過關”。
杜亞松指出,小學生面臨角色的轉換,不適應主要表現在對學校環境、對課程、對陌生的同學、老師,及對新學習習慣的不適應上。呈現的癥狀有頭痛、頭暈、肚子疼、嘔吐、小便次數增多、午飯沒有食欲,把上課、學習當作是苦差事。心理醫學上稱之為學校適應不良癥、學校恐懼癥。而中學生“學校恐懼癥”則多發于新入學、轉學、留級,或外地來滬又讀原先年級的學生身上。他建議學校和家長,要理解、接納這些學生,幫助他們找到良好學習方法。老師要改變教學方式;幫助學生解決人際關系問題;培養學生抗挫能力,教會他正視自身的問題比學習優秀更重要。
世界外國語中學校長徐儉認為,等熟悉新環境后,學生有可以傾訴、分享喜憂的伙伴對他們的成長大有裨益,頻繁地換學校對學生弊遠大于利。徐儉表示,家長不要將子女逼上成績至上的“華山一條路”,而是要端正心態,每個學生都各有所長,綜合素質好對學生才最重要。
案例三:連續數周不去上學
初中學生洋洋調皮、搗蛋,在班上成績不算好,因此也不受同學、老師的喜歡。不知道為什么,開學才沒幾天,洋洋就哭著鬧著不愿再去上學了,一旦父母硬是要送他去學校,他甚至揚言要離家出走。
-專家會診:事出有因的逃學要找到原因王裕如說,年齡大一點的孩子一旦出現厭學情況,一般都是事出有因,此時萬萬不能硬逼,而要對癥下藥,找出問題的根源。如果學校有孩子需要的東西或者喜歡的東西,那么孩子是不會產生厭學心理的,比如一個品學兼優又受到老師喜歡的學生,因為發現了自己在學校的價值一般都不會害怕上學。相反,一些成績不太好的學生,在學校如果受到學生欺負,老師又經常不給他好臉色看,那他便會想:“自己為什么要去上學呢?”
王裕如提醒,中小學生在學習中受到了挫折、創傷,但沒有得到老師、家長及時的幫助和解決,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可能導致某一天的突然爆發。作為家長要分析一下問題的原因,哪些是創傷性事件造成的,哪些又是累積的心理因素造成的,也可以求助專業的心理醫生,找出孩子不愿上學的問題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