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強素質教育、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呼聲很高的今天,了解到,仍有初三生每天做作業的時間超過2.5小時。有關人士稱,根據教育部的相關規定,中學生每天書面課外作業時間要控制在1.5小時以內。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項調查顯示,對于“你希望每天用多長時間完成作業”的調查,希望每天在半小時以內完成家庭作業的中學生占4.8%,1小時以內的占22.3%,1.5小時以內的占19.0%,2小時以內的占34.1%?墒聦嵣,他們實際作業時間要遠遠超過期望時間。
一位初三生說,初三歲月用一個字來形容就是“苦”,用2個字來形容就是“煎熬”,用3個字來形容就是“作業多”。在采訪中了解到,每天晚上用2.5小時以上時間寫作業的初三生并非個例。臨近考試時,老師布置的作業翻倍,很多家長也給孩子布置大量的練習題。
北京九中唐翠萍老師認為,中學生的精力有限,大量的重復性作業會侵占孩子的休息、娛樂及睡眠時間。學生熬夜寫作業,也必然影響白天課堂的聽課效率。有些學生由于作業較多無法完成,還會造成心理壓力,甚至會產生厭學情緒,造成惡性循環。
北京市教委基教處有關人士介紹,按規定,中學生每天的書面課外作業時間要控制在1.5小時以內,提倡學校給學生布置實踐性、活動性的家庭作業。中學生處于長身體的階段,要用更有針對性的作業代替重復無益的作業,給孩子留出更大的自由發展空間,有益于提高綜合素質。
減負促和諧
作業太多適得其反
為了控制作業過多的現象,有關教育部門相繼出臺了不少措施,以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然而,采訪中發現,部分初三生的作業量仍然偏多。
作業少則3小時 多則5小時
11月16日在某中學門口,隨機采訪了剛放學的初三學生。
聽說要報道有關學生的作業量問題,結伴而行的兩個女生拍手叫好說:“太好了!你們真要幫我們反映反映,作業實在太多了!
“我每天晚上一般都要從7點寫到10點多,雖然每科家庭作業并不是很多,但是5門課加在一起總量就多了。這幾門課的老師經常同時留作業!背跞龑W生李惠說。
李先生以前總認為兒子做作業太慢。有一次,當總工程師的李先生“親身體驗”了一回和兒子一起做功課。語文、數學、外語、物理,李先生從晚上6點半忙到夜里11點,還不包括復習和預習時間。李先生從此不再對兒子說“提高效率”了。
學生為“交差” 不惜抄答案
在采訪中了解到,很多初三學生害怕放長假。假期對他們而言并不意味著放松、休息,因為放假前,老師留的作業讓他們的頭都大了。
“平時還好一些,到了黃金周放假才恐怖呢。十一黃金周時,我們每門功課都發了十多張卷子,把這些作業放在一起有厚厚的一摞。抱著這堆卷子,哪有時間出去玩?光這堆卷子就夠我寫的了!”初三生魏瑤說。
采訪中,有初三生反映,因為作業太多,學生很難按質按量地完成。為了應付老師,好交差,有些人就起早到學校教室,趕抄同學的作業,還有人干脆直接買本答案集抄答案了。
家長加作業 學生“磨洋工”
除了學校老師留的作業,為了讓孩子能在中考中有出色表現,爭取考入心儀的高中校。有些家長還盲目給孩子布置額外作業,買大量教輔書。
為了表示對父母額外增加作業的不滿,郭女士的兒子故意拖延做學校作業的時間。他心里明白,反正一到晚上10點半,就要雷打不動地上床睡覺,因此他就想盡辦法“磨洋工”。雖然知道兒子不喜歡多做作業,可郭女士擔心兒子明年中考時成績不佳,還是給他布置了許多作業。
教師建議 作業不在多而在精
五十中初三教師魏犖認為,學生做作業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因為做作業的過程就是鞏固所學知識的過程,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知識、理解教材,但是教師留作業一定要有代表性,要精選、精講。
做作業的目的在于掌握知識,數量太多意義不大。清華附中初三教師張彪建議,學生每天做作業如果只是機械重復,會加重課業負擔,甚至使一些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作業的關鍵在于真正掌握、理解和運用知識。初中畢業班的教學都是科學周密安排的,老師布置的作業基本能保質保量。學生只要按學校的教學進度表、復習計劃,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真正弄懂一天所學的知識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