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至6日是我市中考考生網上填報志愿時間。我市5萬多初中畢業生如何合理填報自己升學志愿?昨日市招考辦負責人,請其有針對性地解答考生及家長關注的若干問題。
最多可填三批35個學校
晶報:學校志愿最多報幾個?
市招考辦:每個學生最多可填三批35個學校(含普高、中職類)志愿。如第一批錄取的普通高中學校共有93個學校(編碼)可供選填,每個學生最多可填8個學校志愿編碼(含擇校)。每個編碼代表一個學校的招生計劃。如深圳實驗學校有高中部(8031102)和中學部(8031105)兩個代碼,均屬公辦,但辦學地點不同,錄取時會分別劃出分數線。再如:福田中學、梅林中學、益田中學等部分學校有(一)、(二)兩個代碼,其中(一)只招A類(深圳戶籍)考生,(二)招D類(非深戶)考生。寶安中學(8031601)從原來只面向寶安區內招生,今年首次擴大到面向全市招A、C類(非深戶但屬于受政府特殊政策照顧人員子女)考生。再者,正取生與擇校生的代碼也不同,錄取分數線也可能不同。考生一定要選準代碼。
分數優先按志愿順序投檔
晶報:深圳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時如何投檔?
市招考辦:在同批次學校中,體現成績優先原則。錄取按照“分數優先,依照志愿順序”的原則投檔,通俗概括為二句話“第一到第八(即第一批可報一至八個志愿),哪個上線就錄它。八個上線看順序,誰排前面先錄誰。”所以,任何學校不會拒錄非第一志愿考生。
具體投檔辦法是:根據招生計劃、考生志愿,按考生成績從高到低的順序投檔。對某一考生來說,由計算機對其在同一批所填報的學校志愿依次檢索。例如對其第一批的第1至第8個志愿依次檢索,首先將考生檔案投給考生填報的第1個志愿學校,如成績不夠,則投給該批的第2個志愿學校,如此類推。只要被檢索的志愿學校中一經出現符合投檔條件的,即向該高中學校投檔,投檔后由高中學校錄取。如果檢索完該批的第8個志愿,都未出現符合投檔條件的學校,該考生則轉入下一批學校,按成績參加投檔。如果某考生的成績同時達到了所填報的第1、2、3個志愿的分數線,則該生將被其第1個志愿學校先錄取,不能要求跳轉到第2或第3個志愿的學校。
不會有“非第一志愿不錄”
晶報:非第一志愿是否影響錄取?例如一個考生第五志愿報某高中,他的同學第一志愿也報這所中學。在兩人都上了該校分數線的情況下,是不是第一志愿考生被某中學錄取的幾率更大,更優先?
市招考辦:在這個例子中,報某高中第五志愿的同學當時如未被錄取,則可與報第一志愿的同學同時出檔,而同樣被錄取。再如,甲、乙兩位考生填報同一所學校,甲考生將學校填在第一志愿,而乙考生將該學校填在第四志愿。兩人考后分數相同,都達到該校錄取分數線,則兩位考生都應該能被這所學校錄取。當然,乙考生有可能不錄取在該校,其原因是他第一、二、三志愿中某學校錄取線低于第四志愿的錄取分數線,他已經按所報順序先被某學校錄取了。所以說高中錄取是按志愿順序、分數優先投檔原則。任何學校不會拒錄非第一志愿考生。個別學校“非第一志愿不錄”的說法是沒有依據的。
某些學校擇校生分數線高
晶報:深圳高中擇校生是如何被錄取的?
市招考辦:按市教育局文件規定,我市每年都把公辦高中擇校生統一納入高中招生計劃中,嚴格執行“限分數、限人數、限錢數”的“三限”規定。招收擇校生的分數線、比例和收費標準要向社會公示。在幾年來的錄取中,因許多公辦高中學校正取生不招暫住戶口的,而擇校生可招部分符合“1+5”文件精神規定的暫住戶口考生,但由于擇校生名額所限,戶籍類型為A、C、D的考生報的人又多,會導致某些學校的擇校分數線高于正取生。另外,擇校志愿由于是中考志愿中的一部分,凡有意選報擇校的考生,均須填報擇校志愿編碼,才能參加錄取。
中考學校志愿也要“梯度”
晶報:填報志愿要注意“梯度”嗎?
市招考辦:由于中招錄取的原則是從高分到低分,按照考生的志愿順序進行錄取。即計算機將考生總成績,從高分到低分排出順序,再依序按照每個考生所填報的志愿順序進行錄取。用通俗的話說,是按分數順序,一個人一個人地進行錄取,所以不會出現“上一個志愿未被錄取,會影響下一個志愿錄取”的問題。因此,第一志愿可報與自己平時的水平相對或稍高一點的學校,下一個志愿要比平時水平報得稍低一點,形成一個由高到低的“梯度”。這樣,考生在考試中一旦超常發揮或出現失常時,不至于因未報自認為不可能去的學校而遺憾。考生應當把自己喜歡的學校放在前面,精心排好志愿順序,做到每一批,每一個志愿都有用,以增加錄取機會。
勿簡單參照往年分數線
晶報:去年的錄取分數線參考價值有多大?
市招考辦:學校的錄取分數線是根據該校招生計劃及符合其招生范圍的報考人數,從高分至低分劃定的。由于每年受學校招生計劃、招生對象和范圍、報志愿人數多少等因素的影響,各校分數線會有所變化。因此,建議考生既參考往年錄取分數線,更結合本身條件,如戶籍類別、平時成績等因素來選報志愿。不要簡單把往年錄取分數線“對號入座”,而只報某一批或限于幾個普高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