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套講義:2013注冊會計師《公司戰略與風險》沖刺串講匯總
第四章 戰略實施
主要考點(難點或重點)
﹒縱橫向分工結構
﹒企業戰略與組織結構
﹒企業文化的類型
﹒文化與績效
﹒戰略穩定性與文化適應性
﹒戰略失效
﹒戰略控制和成功關鍵因素
﹒對衡量企業業績的不同觀點
﹒預算
﹒平衡計分卡
第一節 公司戰略與組織結構
【考點一】組織結構的構成要素(★★,了解,客觀題)
組織結構的基本構成要素是分工與整合。
分工 | 企業為創造價值而對其人員和資源的分配方式 | (1)縱向分工。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必須在如何分配組織的決策權上做出選擇,以便很好地控制企業創造價值的活動。 |
(2)橫向分工。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必須在如何分配人員、職能部門以及事業部方面做出選擇,以便增加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 | ||
整合 | 企業為實現預期的目標而用來協調人員與職能的手段。 |
【考點二】縱橫向分工結構
(一)縱向分工結構
1.縱向分工結構的基本類型。(★★,了解,客觀題)
(1)高長型組織結構 | 管理層次多。 在每個層次上,管理人員的控制幅度較窄 |
有利于企業內部的控制,但對市場變化的反應較慢; 從實際管理來看,擁有3000名員工的企業平均的管理層次一般為7個層次。如果某公司有8個管理層次,則為高長型結構。 |
(2)扁平型組織結構 | 管理層次較少。 在每個層次上,管理人員的控制幅度較寬 |
可以及時地反映市場的變化,并做出相應的反應,但容易造成管理的失控。 |
2.縱向分工結構組織內部的管理問題。(★★,理解,客觀題)
(1)集權與分權 | 集權是指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擁有最重要的決策權力。在戰略管理中,集權型可以使企業高層管理人員比較容易地控制與協調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以達到企業預期的目標。 集權型企業一般擁有多級管理層,并將決策權分配給頂部管理層;其管理幅度比較窄,從而呈現出層級式結構。 產品線數量有限且關系較為密切的企業更適于采用集權型結構 |
(1)集權與分權 | 集權型決策的【優點】: 一是易于協調各職能間的決策;二是對上下溝通的形式進行了規范(比如利用管理賬戶);三是能與企業的目標達成一致;四是危急情況下能夠做出快速決策;五是有助于實現規模經濟;六是這種結構比較適用于由外部機構(比如專業的非營利性企業)實施密切監控的企業,因為所有的決策都能得以協調。 集權決策的【缺點】: 一是高級管理層可能不會重視個別部門的不同要求;二是由于決策時需要通過集權職能的所有層級向上匯報,因此決策時間過長;三是對級別較低的管理者而言,其職業發展有限。 |
分權型結構一般包含更少的管理層次,并將決策權分配到較低的層級,從而具有較寬的管理幅度并呈現出扁平型結構。事業部制結構在企業的成長方面更為靈活。 | |
(2)中層管理人員人數 | 選擇高長型結構時,要注意這種結構需要較多的中層管理人員,會增加行政管理費用。企業為了降低成本,使其結構效率化,應盡量減少管理層次。 |
(3)信息傳遞 | 企業內部管理層次越多,信息在傳遞的過程中就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扭曲,不可能完整地到達信息傳遞的目的地。這樣,也會增加管理的費用。 |
(4)協調與激勵 | 企業的管理層次過多時,會妨礙內部員工與職能部門間的溝通,增加管理費用。 扁平型結構比高長型結構更能調動管理人員的積極性。 |
(二)橫向分工結構(★★★,掌握,客觀題和主觀題)
1.橫向分工結構的基本類型。
企業組織結構有8種基本類型:創業型組織結構、職能制組織結構、事業部制組織結構、M型企業組織結構(多部門結構)、戰略業務單位組織結構(SBU)、 矩陣制組織結構和H型結構(控股企業/控股集團組織結構)和國際化經營企業的組織結構。
創業型組織結構 | 小企業 |
職能制組織結構 | 單一業務企業 |
事業部制組織結構 | 區域事業部適合跨地區企業,產品/品牌事業部適合多個產品線企業 |
M型企業組織結構(多部門結構) | 適合多個產品線企業 |
戰略業務單位組織結構(SBU) | 適合多元化企業 |
矩陣制組織結構 | 項目 |
H型結構(控股企業/控股集團組織結構) | 多元化 |
國際化經營企業的組織結構 | 國際部結構;全球區域分部結構;全球產品分部結構;跨國結構 |
2.橫向分工結構的基本協調機制。(★★★,掌握,客觀題)
機制名稱 | 含義 |
(1)相互適應,自行調整 | 是一種自我控制方式。組織成員直接通過非正式的、平等的溝通達到協調,相互之間不存在指揮與被指揮的關系,也沒有來自外部的干預。 最簡單的組織結構。在十分復雜的組織里,由于人員構成復雜,工作事務事先不能全部規范化,因而也采用這種協調機制 |
(2)直接指揮,直接控制 | 組織的所有活動都按照一個人的決策和指令行事 |
(3)工作過程標準化 | 組織通過預先制定的工作標準,來協調生產經營活動 |
(4)工作成果標準化 | 組織通過預先制定的工作成果標準,實現組織中各種活動的協調 |
(5)技藝(知識)標準化 | 組織對其成員所應有的技藝、知識加以標準化 |
(6)共同價值觀 | 組織內全體成員要對組織的戰略、目標、宗旨、方針有共同的認識和共同的價值觀念,充分地了解組織的處境和自己的工作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互相信任、彼此團結,具有使命感,組織內的協調和控制達到高度完美的狀態 |
【考點三】企業戰略與組織結構(★★,了解,客觀題)
(一)組織結構與戰略的關系 —— 錢德勒的組織結構服從戰略理論
戰略的前導性與結構的滯后性。
(1)戰略前導性。指企業戰略的變化快于組織結構的變化。
(2)結構滯后性。指企業組織結構的變化常常慢于戰略的變化速度。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兩種:一是新、舊結構交替有一定的時間過程。二是管理人員的抵制。
(二)組織的戰略類型
類型名稱 | 產品與市場 | 工程技術問題 | 結構 | 特點 |
1.防御型戰略組織 | 追求一種穩定的環境。 創造一個穩定的經營領域,占領一部分產品市場。 |
集中于技術效率,盡可能有效地生產與銷售產品或提供服務。 | 采取“機械式”結構機制 | 適合于較為穩定的產業。但是,該產業也有潛在的危險,不可能對市場環境做重大的改變。 |
2.開拓型戰略組織 | 追求一種更為動態的環境,將其能力表現在探索和發現新產品和市場的機會上。 | 技術具有很大的靈活性 | 行政管理具有很大的靈活性,采取“有機”機制。 | 在不斷求變當中可以減少環境動蕩的影響,但它要冒利潤較低與資源分散的風險。缺乏效率性,很難獲得最大利潤 |
3.分析型戰略組織 | 在尋求新的產品和市場機會的同時,保持傳統的產品和市場 | 需要在保持技術的靈活性與穩定性之間進行平衡 | 主要任務是如何區分組織結構的各個方面,以適應既穩定又變動的經營業務,使兩種經營業務達到平衡。這個問題可以由分析型組織的矩陣結構解決。 | 穩定性與靈活性并存的狀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組織的應變能力。如果分析型組織不能保持戰略與結構關系的必要平衡,它最大的危險就是既無效能又無效率。 |
4.反應型戰略組織 | 對其外部環境的反應上采取一種動蕩不定的調整模式,缺少在變化的環境中隨機應變的機制 | 一個企業組織之所以成為反應型組織,主要有3個原因: (1)決策層沒有明文表達企業戰略。 (2)管理層次中沒有形成可適用于現有戰略的組織結構。 (3)只注重保持現有的戰略與結構的關系,忽視了外部環境條件的變化。 |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