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市場進入模式
(一)企業進入國外市場的主要模式
企業進入國外市場的模式主要有出口、股權投資、非股權安排等幾種。每一種進入模式都有各自的利弊。
1.出口模式。出口模式是指產品在本國生產,但輸入到目標國進行銷售,或者說是通過產品輸出進入國外市場的方式。出口模式包括間接出口和直接出口兩種方式。
2.股權投資模式。股權投資模式是指企業通過在目標國獲得該國企業的部分或全部所有權,達到部分控制或完全控制在目標國內的產品生產和銷售的目的。也就是通過資本的輸出來進入國外市場。股權投資模式包括合資進入和獨資進入兩種形式。股權投資模式與出口模式和契約模式的最大區別是前者涉及到股權參與,因此,控制程度大,收益也高于后兩種模式。
與出口模式相比,進行股權投資在國外建立生產設施可以縮短生產和產品的信息反饋時間,從而可以根據市場需求來調整生產。股權投資不僅大大減少了出口模式中的運輸成本,也使企業能跨越東道國設置的貿易和非貿易壁壘。有時股權投資還能得到東道國政府的優惠。
(1)獨資企業。指企業直接到目標國家投資建廠或并購目標國家的企業。企業可以完全控制整個管理和銷售,獨立支配所得利潤,技術秘密和商業秘密也不易丟失。但是獨資要求的資金投入很大,而且市場規模的擴大容易受到限制,還可能面臨比較大的政治和經濟風險,如貨幣貶值、外匯管制、政府沒收等。
采用獨資企業(全資子公司)的形式進入一國市場主要有兩個優點:
第一,管理者可以完全控制子公司在目標市場上的日常經營活動,并確保有價值的技術、工藝和其他一些無形資產都留在子公司。
第二,可以擺脫合資經營在利益、目標等方面的沖突問題,從而使國外子公司的經營戰略與企業的總體戰略融為一體。
采用獨資企業(全資子公司)也有三個重要的缺點:
第一,這種方式可能得耗費大量資金,公司必須在內部集資或在金融市場上融資以獲得資金。
第二,由于成立全資子公司需要占用公司的大量資源,所以公司面臨的風險可能會很高。
第三,由于沒有東道國企業的合作與參與,全資子公司難以得到當地的政策與各種經營資源的支持,規避政治風險的能力也明顯小于合資經營企業。
(2)合資企業
合資指的是與目標國家的企業聯合投資,共同經營、共同分享股權及管理權,共擔風險。合資企業可以利用合作伙伴的成熟營銷網絡,而且由于當地企業的參與,企業容易被東道國所接受。但是也應看到由于股權和管理權的分散,公司經營的協調有時候比較困難,而且公司的技術秘密和商業秘密有可能流失到對方手里,將其培養成將來的競爭對手。
創建合資經營企業的動因
創建國際合資企業可以達到以下四個目標之一:
1.加強該企業現有業務
2.將該企業現有產品投放新市場
3.開發可以在該公司現有市場上銷售的新產品
4.經營一種新業務
綜上所述,企業采用合資經營這種方式,—方面可以減少國際化經營的資本投入,另一方面有利于彌補跨國經營經驗不足的缺陷,有利于吸引和利用東道國合資方的資源,如東道國合資方在當地市場的信譽、融資與銷售渠道、同當地銀行和政府官員的公私關系以及他們具有的生產、技術、管理和營銷技能等。
合資經營企業最主要的缺點是,由于合資企業由多方參與投資,因而協調成本可能過大。協調問題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合資各方目標的差異;
第二,合資各方的文化差異。
3.契約模式(非股權模式)。契約模式是指企業與目標國的企業簽訂非權益性合同,使前者的專利、技術、經驗、管理、人力等無形資產為后者所使用,并從后者獲得經濟利益的分享。契約方式是一種通過知識和技術的輸出從而進入國外市場的方式。契約模式主要包括:許可證模式、特許經營模式和工程承包模式等。
(1)許可證模式。許可證模式是指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向國外法人單位轉讓其工業產權(如專利、商標、配方等無形資產)的使用權,以獲得提成或其他補償。許可證最明顯的好處是能繞過進口壁壘的困擾,而且政治風險很小,但是這種方式不利于對目標國市場的營銷規劃和方案的控制,還可能將被許可方培養成強勁的競爭對手。
(2)特許經營模式
特許經營模式和許可證進入模式很相似,所不同的是,特許方要給予被特許方以生產和管理方面的幫助。在這種模式下,特許方不需投入太多的資源就能快速地進入國外市場,而且還對被特許方的經營擁有一定的控制權。但是很難保證被特許方按照特許合同的規定來提供產品和服務,不利于特許方在不同市場上保持一致的品質形象。
(二)進入國外市場方式的選擇
跨國公司選擇進入國外市場的方式是一項重要的戰略決策。決定和影響公司對進入方式選擇的各種因素,除了各種進入方式本身的特性和它們所共同具有的三個問題:控制、風險和靈活性外,還有兩類因素:第一類是跨國公司內在因素;第二類是外部因素。
1.公司內在因素對進入方式選擇的影響
(1)技術水平
(2)產品年齡(一般的趨勢是:產品越是成熟,企業越是選擇控制程度低的進入方式)
(3)產品在母公司戰略中所占的地位
(4)品牌與廣告開支
(5)對外直接投資的固定成本
(6)企業的國際經營經驗(就一般情形而言,公司所選擇的進入方式的控制程度同跨國公司所積累的國際經營經驗具有正向相關的關系)
2.外部環境因素對進入方式選擇的影響
(1)母國與東道國社會文化的差異。如果目標國家的社會文化和本國文化差異較大,則最好先采取出口模式或契約模式進入,以避免由于文化的沖突造成的摩擦成本。
(2)東道國的管制。主要指政治和經濟環境。如果目標國家的政局穩定、法制健全、投資政策較為寬松、人均國民收入比較高、匯率穩定,則可以考慮采取股權投資模式進入,反之則以出口模式或契約模式進入為宜。
(3)公司和東道國談判地位的演變。跨國公司的談判地位越強勢,就越傾向于控制程度較高的進入方式。
關注"566注冊會計師"微信,第一時間獲取最新資訊、試題、內部資料等信息!
注冊會計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微信搜索"566注冊會計師"
注冊會計師QQ群: |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