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導航】
錯報
【所屬章節】
第二章 審計計劃——第三節 重要性
【知識點】錯報
錯報
(一)錯報的定義
錯報,是指某一財務報表項目的金額、分類或列報,與按照適用的財務報告編制基礎應當列示的金額、分類或列報之間存在的差異;或根據注冊會計師的判斷,為使財務報表在所有重大方面實現公允反映,需要對金額、分類或列報作出的必要調整。
(二)可能導致錯報的事項(教材變動)
(1)收集或處理用以編制財務報表的數據時出現錯誤。
(2)遺漏某項金額或披露,包括不充分或不完整的披露,以及為滿足特定財務報告編制基礎的披露目標而被要求作出的披露(如適用)。
(3)由于疏忽或明顯誤解有關事實導致作出不正確的會計估計。
(4)注冊會計師認為管理層對會計估計作出不合理的判斷或對會計政策作出不恰當的選擇和運用。
(5)信息的分類、匯總或分解不恰當。
(三)錯報類別
為了幫助注冊會計師評價審計過程中累積的錯報的影響以及與管理層和治理層溝通錯報事項,將錯報區分為三種類別:
事實錯報:事實錯報是毋庸置疑的錯報
判斷錯報:判斷錯報是由于注冊會計師認為管理層對財務報表中的確認、計量和列報(包括對會計政策的選擇或運用)作出不合理或不恰當的判斷而導致的差異
推斷錯報:推斷錯報是注冊會計師對總體存在的錯報作出的最佳估計數,涉及根據在審計樣本中識別出的錯報來推斷總體的錯報
(四)對審計過程識別出的錯報的考慮
(1)錯報可能不會孤立發生,一項錯報的發生還可能表明存在其他錯報。例如,注冊會計師識別出由于內部控制失效而導致的錯報,或被審計單位廣泛運用不恰當的假設或評估方法而導致的錯報,均可能表明還存在其他錯報。
(2)抽樣風險和非抽樣風險可能導致某些錯報未被發現。審計過程中累積錯報的匯總數接近確定的重要性,則表明存在比可接受的低風險水平更大的風險,即可能未被發現的錯報連同審計過程中累積錯報的匯總數,可能超過重要性。
(3)注冊會計師可能要求管理層檢查某類交易、賬戶余額或披露,以使管理層了解注冊會計師識別出的錯報的產生原因,并要求管理層采取措施以確定這些交易、賬戶余額或披露實際發生錯報的金額,以及對財務報表作出適當的調整。例如,在從審計樣本中識別出的錯報推斷總體錯報時,注冊會計師可能提出這些要求。
相關推薦:
2021注冊會計師考試時間 | 準考證打印時間 | 注會考試科目
2021年注冊會計師考試模擬試題 | 注會考試資料 | 經驗技巧
歷年注冊會計師考試真題及答案 | 注會考試大綱 | 考試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