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3 頁:多項選擇題 |
二、多項選擇題
1.按照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企業合并中發生的相關費用正確的處理方法有( )。
A、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發生的審計費、評估費應計入當期損益
B、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發生的審計費、評估費應計入企業合并成本
C、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發生的審計費、評估費應計入企業合并成本
D、企業合并時與發行債券相關的手續費計入發行債務的初始計量金額
E、企業合并時與發行權益性證券相關的費用抵減發行收入
【正確答案】ADE
【答案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長期股權投資初始計量。選項C,按照解釋公告第4號,應計入當期損益。
2.下列有關存貨的會計處理方法中,不正確的有( )。
A、采用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對存貨計價,只能按單個存貨項目計提存貨跌價準備
B、投資者投入存貨的成本,應當按照投資合同或協議約定的價值確定,合同或協議約定價值不公允的除外
C、已計提存貨跌價準備的存貨對外銷售時應同時結轉已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并沖減資產減值損失
D、資產負債表日,對已計提存貨跌價準備的存貨,只要當期存貨的可變現凈值大于賬面價值,就應將減計的金額在原已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金額內轉回
E、用于生產產品的材料的可變現凈值等于該材料的市價減去估計的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
【正確答案】ACDE
【答案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存貨的初始計量。選項A,企業通常應當按照單個存貨項目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對于數量繁多、單價較低的存貨,可以按照存貨類別計提存貨跌價準備;選項C,應是沖減銷售成本;選項D,只有以前減記存貨價值的影響因素已經消失時,減記的金額才應當予以恢復,如果是當期其他原因造成存貨可變現凈值高于成本,則不能轉回已計提的跌價準備;選項E,用于生產產品的材料的可變現凈值=該材料所生產的產成品的估計售價-至完工時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
3.下列費用應在發生時確認為當期損益,而不應計入存貨成本的有( )。
A、在生產過程中為達到下一個生產階段所必需的倉儲費用
B、已驗收入庫原材料發生的倉儲費用
C、不能歸屬于使存貨達到目前場所和狀態的其他支出
D、企業提供勞務所發生的從事勞務提供人員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費用以及可歸屬的間接費用
E、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費用
【正確答案】 BCE
【答案解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存貨的初始計量。選項BCE,在發生時計入當期損益,不計入存貨的成本中。
4.下列經濟業務或事項應通過“投資收益”科目核算的內容有( )。
A、企業處置交易性金融資產、交易性金融負債、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實現的損益
B、企業的持有至到期投資在持有期間取得的投資收益和處置損益
C、長期股權投資采用成本法核算的,企業應按被投資單位宣告發放的現金股利或利潤中屬于本企業的部分
D、長期股權投資采用權益法核算的,資產負債表日應按根據被投資單位實現的凈利潤或經調整的凈利潤計算應享有的份額
E、處置采用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時,應按處置長期股權投資的比例結轉原記入“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科目的金額
【正確答案】 ABCDE
【答案解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金融資產的核算。上述交易或事項均應通過投資收益科目核算。
5.關于金融資產的計量,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有( )。
A、交易性金融資產應當按照取得時的公允價值和相關的交易費用作為初始確認的金額
B、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應當按照取得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和相關交易費用之和作為初始確認的金額
C、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應當按照取得時公允價值作為初始確認的金額,相關的交易費用在發生時計入當期損益
D、持有至到期投資在持有期間應當按照攤余成本和實際利率計算利息收入,計入投資收益
E、交易性金融資產應按照取得時的公允價值作為初始確認的金額,相關交易費用計入當期損益
【正確答案】 BDE
【答案解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金融資產的核算。選項A,相關的交易費用應計入投資收益;選項C,相關的交易費用應計入初始確認金額。
6.下列各項中,屬于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的有( )。
A、交易性金融資產期末公允價值發生變動
B、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期末公允價值暫時性變動
C、以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期末公允價值發生變動
D、交易性金融負債期末公允價值發生變動
E、可供出售權益工具的匯兌差額
【正確答案】BE
【答案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會計要素及其確認。選項ACD,計入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不屬于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
7.下列組織可以作為一個會計主體進行核算的有( )。
A、合伙企業
B、分公司
C、股份有限公司
D、母公司及其子公司組成的企業集團
E、銷售門市部
【正確答案】ABCDE
【答案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會計基本假設與會計基礎。會計主體是指會計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單位。本題所有選項均可作為會計主體。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