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答案及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
【答案】A
【解析】應付租入包裝物的租金應該記錄在其他應付款中,而不是記錄在應付賬款中,選項A應被視為一項錯報,其他選項均不構成錯報。
2.
【答案】C
【解析】注冊會計師在細節測試中運用審計抽樣時,涉及到的抽樣風險包括誤受風險和誤拒風險,其中誤受風險影響的是審計的效果,所以注冊會計師更應該關注此類風險,選項C正確。
3.
【答案】D
【解析】A注冊會計師進行抽樣的控制總體規模為25×12=300,大于250,應參照每日數次的控制執行頻率來確定樣本規模,選項D正確。
4.
【答案】C
【解析】被審計單位的該項內部控制要求授權人應當在付款單上簽字,所以所有的付款單應當是注冊會計師定義的抽樣總體,同時該項內部控制要求授權人針對每筆款項進行審查,所以將付款單上的每筆款項作為抽樣單元更能提高效率。
5.
【答案】A
【解析】PPS抽樣是一種運用屬性抽樣的原理對貨幣金額而不是對發生率得出結論的統計抽樣方法,屬于屬性抽樣和變量抽樣的結合,選項A正確。
6.
【答案】D
【解析】預計總體誤差是指注冊會計師根據以前對被審計單位的經驗或實施風險評估程序的結果而估計總體中可能存在的誤差,選項A錯誤;如果預計總體誤差超過了可容忍誤差,可能無需實施審計抽樣或無需實施完畢審計抽樣即可得出總體不能接受的結論,選項B錯誤;預計總體誤差越大,可容忍誤差也應當越大,選項C錯誤;在既定的可容忍誤差下,預計總體誤差越大,表明審計風險越高,所需的樣本規模越大,預計總體誤差和樣本規模呈同向變動,選項D正確。
7.
【答案】D
【解析】不管統計抽樣還是非統計抽樣,兩種方法都要求注冊會計師在設計、實施和評價樣本時運用職業判斷,所以選項D不恰當。
8.
【答案】C
【解析】除非總體非常小,一般而言,總體規模對樣本規模的影響幾乎為零。
9.
【答案】B
【解析】抽樣風險既影響審計效率也影響審計效果,選項B不恰當。
10.
【答案】B
【解析】樣本中包含的賬面金額占總體賬面總金額的比例是1000÷10000×100%=10%,樣本中發現的錯報為200萬元,對總體錯報的最佳估計是200÷10%=2000(萬元)。
11.
【答案】C
【解析】對某一層中的樣本項目實施審計程序的結果,只能用于推斷構成該層的項目,選項C錯誤。
12.
【答案】D
【解析】通過查表得出保證系數為“2.0”,樣本規模=總體賬面金額/可容忍錯報×保證系數=560000÷14000×2.0=80,選項D正確。
13.
【答案】C
【解析】隨機數表選樣、計算機輔助審計技術選樣和系統選樣屬于隨機基礎選樣方法,即對總體的所有項目按隨機規則選取樣本,因而可以在統計抽樣中使用,當然也可以在非統計抽樣中使用。而隨意選樣雖然也可以選出代表性樣本,但它屬于非隨機基礎選樣方法,因而不能在統計抽樣中使用,只能在非統計抽樣中使用。
14.
【答案】A
【解析】選樣間距=2000÷50=40,注冊會計師抽樣的前四個樣本依次是1900、1940、1980、0020。
15.
【答案】A
【解析】此時注冊會計師通常得出總體實際錯報大于可容忍錯報的結論,即該類交易或賬戶余額存在重大錯報,因而總體不能接受,選項A錯誤。
16.
【答案】B
【解析】在細節測試中,可容忍錯報是實際執行的重要性概念在特定抽樣程序中的運用。
17.
【答案】D
【解析】在細節測試中應用審計抽樣時,與樣本規模呈同向變動的因素有預計總體錯報(選項C錯),總體變異性(選項D正確)。選項AB屬于與樣本規模呈反向變動的因素。
18.
【答案】C
【解析】選項C屬于PPS抽樣的缺點。
19.
【答案】C
【解析】注冊會計師在界定總體時,應當確保總體的適當性和完整性。本題測試被審計單位2014年的內部控制,所涵蓋的期間應為2014年1-12月。注冊會計師要獲取現金支付授權控制是否有效運行的審計證據,代表總體的實物就是該期間的所有現金支付單據。
20.
【答案】A
【解析】選項BCD均不屬于誤差,只有選項A被詢證者回函說明沒有該筆應收賬款,注冊會計師實施追加審計程序也未能獲取到證明該應收賬款存在的相關證據,應該被定義為誤差。
21.
【答案】B
【解析】如果注冊會計師已使用選取特定項目的方法將應收賬款中的單個重大項目挑選出來單獨測試,只對剩余的應收賬款余額進行抽樣,則總體只包括構成應收賬款期末余額的部分項目,所以選項B錯誤。
22.
【答案】D
【解析】在題目所述情形下,只要樣本中發現的偏差數量不超過2,即表明總體是可以接受的,選項D不符合。
23.
【答案】B
【解析】選項B不可以直接視為控制測試的一項偏差,或細節測試中的一項錯報,如果注冊會計師對樣本結果的評價不會因為丟失的原始單據可能存在錯報而改變,就不需對這些項目進行檢查。如果丟失的原始單據可能存在的錯報會導致該類交易或賬戶余額存在重大錯報,注冊會計師就要考慮實施替代程序,如果未能實施設計的審計程序或適當的替代程序,注冊會計師應當將該項目視為控制測試中對規定的控制的一項偏差,或細節測試中的一項錯報。
24.
【答案】A
【解析】在細節測試中,注冊會計師首先必須根據樣本中發現的實際錯報要求被審計單位調整賬面記錄金額。將被審計單位已更正的錯報從推斷的總體錯報金額中減掉后,注冊會計師應當將調整后的推斷的總體錯報與該類交易或賬戶余額的可容忍錯報相比較,但必須考慮抽樣風險,選項A正確。
25.
【答案】D
【解析】
均值估計抽樣:
樣本平均審定金額=120000÷60=2000(元)
總體審定金額=2000×250=500000(元)
推斷總體錯報=500000-400000=100000(元)
差額估計抽樣:
樣本平均錯報=(120000-150000)÷60=-500(元)
推斷的總體錯報=-500×250=-125000(元)
比率估計抽樣:
比率=120000÷150000=0.8
估計的總體實際金額=400000×0.8=320000(元)
推斷的總體錯報=320000-400000=-80000(元)
選項ABC正確,選項D錯誤。
二、多項選擇題
1.
【答案】AC
【解析】在細節測試中,誤受風險影響審計效果,誤拒風險影響審計效率,相比而言,注冊會計師對誤受風險的關注程度要更高一些,選項B錯誤;非抽樣風險是由人為錯誤造成的,因而可以降低、消除或防范,選項D錯誤。
2.
【答案】BC
【解析】對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進行了解通常不涉及審計抽樣,選項A不正確;當控制的運行留下軌跡時,注冊會計師可以考慮使用審計抽樣實施控制測試,測試賒銷審批控制是否運行有效可以使用審計抽樣,選項B正確;細節測試時,注冊會計師可以使用審計抽樣獲取審計證據,選項C正確;實施實質性分析程序時,注冊會計師不宜使用審計抽樣,選項D不正確。
3.
【答案】ABCD
【解析】抽樣單元可能是實物項目(如支票簿上列示的支票信息,銀行對賬單上的貸方記錄,銷售發票或應收賬款余額),也可能是貨幣單元,四個選項均正確。
4.
【答案】ABCD
【解析】在控制測試中,影響注冊會計師可以接受的信賴過度風險的因素包括:①該控制所針對的風險的重要性(選項A);②控制環境的評估結果(選項B);③針對風險的控制程序的重要性(選項D);④證明該控制能夠防止、發現和改正認定層次重大錯報的審計證據的相關性和可靠性;⑤在與某認定有關的其他控制的測試中獲取的證據的范圍;⑥控制的疊加程度(選項C):⑦對控制的觀察和詢問所獲得的答復可能不能準確反映該控制得以持續適當運行的風險。
5.
【答案】AC
【解析】在控制測試中,注冊會計師在確定樣本規模時一般不考慮總體變異性,而屬性抽樣主要用于控制測試,所以選項C不需要考慮總體的變異性;在細節測試中,注冊會計師確定適當的樣本規模時要考慮特征的變異性,而變量抽樣用于細節測試,故選項B需要考慮總體的變異性;PPS抽樣屬于屬性抽樣和變量抽樣的結合,在確定樣本規模時也不需要考慮總體變異性;均值估計抽樣是傳統變量抽樣的方法,在確定樣本規模時,需要考慮總體的變異性。
6.
【答案】BCD
【解析】在控制測試中影響樣本規模的因素包括可接受的信賴過度風險、可容忍偏差率、預計總體偏差率、總體規模、控制運行的期間長度、控制程序的復雜程度、所測試的控制的類型等。誤受風險是變量抽樣中需要考慮的因素,選項A錯誤。
7.
【答案】AC
【解析】注冊會計師應當確保總體的適當性和完整性,選項AC正確。
8.
【答案】ACD
【解析】如果樣本偏差率雖然低于可容忍偏差率,但兩者很接近,注冊會計師通常認為總體實際偏差率高于可容忍偏差率的抽樣風險很高,因而總體不可接受,所以選項B不正確。
9.
【答案】ABCD
【解析】選項ABCD均正確。
10.
【答案】ABD
【解析】選項A在測試銷售收入完整性認定時應將收入發生時的原始憑證,如銷售發票等界定為總體,注冊會計師選擇的總體不適合于測試目標,會導致非抽樣風險;選項B簽字人未得到適當授權的情況應該界定為控制偏差,未適當地定義偏差會導致非抽樣風險;選項C函證程序可用于證實收入是否存在多記,不會導致非抽樣風險;選項D錯誤解讀審計證據可能導致沒有發現誤差,會導致非抽樣風險。
11.
【答案】ABC
【解析】被審計單位的該項內部控制,要求在支付應付賬款時,應付憑單都應附有訂購單、驗收單、賣方發票,并且相關負責人在應付憑單上簽字,所以缺少任何環節,都需要定義為一項控制偏差。
12.
【答案】BC
【解析】注冊會計師在控制測試中采用非統計抽樣,測試后發現樣本結果不支持初步風險評估結果,則注冊會計師一般采取的措施包括:(1)得出控制運行無效的結論,更多地依賴實質性程序獲取審計證據(選項B);(2)基于謹慎原則,再多抽取一些控制總體中的樣本進行測試(選項C)。注冊會計師不能直接據此出具保留意見審計報告(選項A錯誤),重要性水平是在考慮財務報表使用者整體需求的基礎上確定的,不能隨意調整(選項D錯誤)。
13.
【答案】ABC
【解析】注冊會計師可以將總體定義為整個被審計期間的交易,但通常效率不高,所以也可以定義為從年初到期中測試日為止的交易,使用替代方法測試剩余期間的控制有效性也許效率更高,選項A正確;注冊會計師可能高估剩余項目的數量,如果部分被選取的編號對應的交易沒有發生可以用其他交易代替,選項B正確;如果剩余項目的數量被低估,一些交易將沒有被選取的機會,樣本不能代表注冊會計師所定義的總體。此時注冊會計師可以重新定義總體,以將樣本中未包含的項目排除在外,選項C正確;在許多情況下,注冊會計師可能不需等到被審計期間結束,就能得出關于控制運行有效性是否支持其計劃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水平的結論,選項D錯誤。
14.
【答案】ABC
【解析】注冊會計師可以根據上年控制測試結果(選項A)和控制環境(選項B)等因素對預計總體偏差率進行評估,在考慮上年測試結果時,應考慮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和人員的變化(選項C)。預計總體偏差率是基于客觀情況作出的主觀判斷,不能以主觀確定的可容忍偏差率為依據,選項D不屬于需要考慮的內容。
15.
【答案】ACD
【解析】計劃評估的控制有效性越低,注冊會計師確定的可容忍偏差率通常越高,選項B錯誤。
16.
【答案】ACD
【解析】審計抽樣應當具備三個基本特征:(1)對某類交易或賬戶余額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項目實施審計程序;(2)所有抽樣單元都有被選取的機會;(3)可以根據樣本項目的測試結果推斷出有關抽樣總體的結論。審計抽樣并非在所有的審計程序中都可以使用。
17.
【答案】ABD
【解析】PPS抽樣適用于查高估錯報,被低估的項目被選取的概率更小,選項C錯誤。
18.
【答案】ABC
【解析】將樣本中發現的偏差數量除以樣本規模,就可以計算出樣本偏差率,選項A正確。樣本偏差率就是注冊會計師對總體偏差率的最佳估計,因而在控制測試中無須另外推斷總體偏差率,選項B正確;在考慮了抽樣風險前提下,總體偏差率上限=風險系數/樣本量=2.3/56=4.1%,選項C正確;56個樣本中沒有發現偏差意味著總體實際偏差率超過4.1%的風險為10%,即有90%的把握保證總體實際偏差率不超過4.1%,選項D錯誤。
19.
【答案】ABC
【解析】實際上注冊會計師并不是對總體中的貨幣單元實施檢查,而是對包含被選取貨幣單元的余額或交易實施檢查,選項D錯誤。
20.
【答案】BD
【解析】在控制測試中,誤差是指控制偏差,注冊會計師要仔細定義所要測試的控制及可能出現偏差的情況;在細節測試中,誤差是指錯報,注冊會計師要確定哪些情況構成錯報。
21.
【答案】ABD
【解析】在確定可接受的誤受風險水平時,注冊會計師需要考慮下列因素:(1)注冊會計師愿意接受的審計風險水平(選項D);(2)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水平(選項A);(3)針對同一審計目標(財務報表認定)的其他實質性程序的檢查風險(選項B),包括分析程序。
22.
【答案】ABC
【解析】檢查應收賬款的存在認定,應當將應收賬款明細賬作為抽樣對象。
23.
【答案】CD
【解析】如果未對總體進行分層,注冊會計師通常不使用均值估計抽樣,因為此時所需的樣本規模可能太大,以至于對一般的審計而言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選項B錯誤;比率法屬于非統計抽樣中使用的推斷總體錯報的方法,選項A錯誤。
24.
【答案】BC
【解析】比率估計抽樣和差額估計抽樣都要求樣本項目存在錯報。如果樣本項目的審定金額和賬面金額之間沒有差異,這兩種方法使用的公式所隱含的機理就會導致錯誤的結論。
25.
【答案】ABCD
【解析】選項ABCD均是需要考慮的因素,除此之外還包括期中進行測試的特定控制、控制改變實質性程序的程度、對剩余期間實施實質性程序所產生的與控制的運行有關的證據。
注會萬題庫下載|微信搜“萬題庫注冊會計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