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常識判斷 |
第 2 頁:言語理解與表達 |
第 3 頁:數量關系 |
第 4 頁:判斷推理 |
第 5 頁:資料分析 |
第二部分 言語理解與表達
16.國家治理效能是反映制度優勢的重要指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需要轉換為國家治理效能,需要通過治理效能來實現和彰顯。要善于運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國家,把各方面制度優勢轉換為管理國家的效能。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必由之路。
這段文字重在強調
A.我國制度優勢需要通過良好的治理效能來體現
B.依靠法律推進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C.社會主義制度對我國治理現代化產生重大影響
D.治理國家必須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17.統一的數據采集和分類管理標準有利于政務數據的整合共享,方便各地區、各部門數據庫之間的接口連接與數據交換。應加快制定政務數據采集、處理、提供、修改等各類標準規范,對原有信息資源進行標準化處理,規范數據共享的類型、方式、內容、對象和條件,破除數據共享的技術障礙。
這段文字中提取的關鍵詞最恰當的是
A.數據采集 整合共享 技術障礙
B.政務數據 數據交換 數據共享
C.數據采集 標準規范 信息資源
D.政務數據 標準規范 數據共享
18.對于1900-1911年的社會政治變動,真正給我以深刻印象的,并不是所讀到的辛亥革命史著作,而是魯迅的小說。從那里,我才真正知道各色人等是如何經歷一場變革,他們不同的心態、經歷、際遇、沉浮。在一個個非常生活化的、普通的空間里,被作家塑造和加工了的人物形象是栩栩如生的、可信的,他們再現了一個時代的情境。在這里,辛亥革命不是一個被神圣化了的事件,而是每一個經歷者生活的一部分。而在我們的歷史寫作中,重大事件往往是被高高地架起來的。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魯迅小說對歷史事件的描寫真實生動
B.歷史寫作往往不能給人以鮮活的印象
C.小說的史實陳述比歷史學著作更真實
D.撰寫辛亥革命史應該借鑒文學的手法
19.群體免疫力是一種保護整個社區免受疾病侵害的手段:通過免疫社區里足夠多的人,有效地打斷疾病從一個人傳染到另一個人的接力,中斷感染鏈,從而保護少數不能接種疫苗的人群。但是,這個模式要真正起作用,社區中接種疫苗的人必須足夠多。接種疫苗的人數必須高于一個最小的百分值(學術界稱之為“閾值”),群體免疫才會生效。接種的社區成員越多,______。
填入畫橫線處最恰當的是:
A.整個社區就越能夠避免疾病的爆發
B.才能有效阻斷疾病源感染整個社區
C.越能保護少數拒絕接種疫苗的人群
D.整個社區的免疫模式才能發生作用
20.鄉村文化的發展獲取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但從長遠看,文化產品更應注重它們的社會效益。社會效益會提高人們的幸福感,有助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當然,這并不是要求我們放棄經濟效益,而是在兩者發生沖突時應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鄉村文化產業的社會效益,需要政府的監督引導以及政策支持,鄉村文化企業自身更應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傳播先進的文化思想。
這段文字主要說明:
A.發展鄉村文化產業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B.發展鄉村文化產業的主要對策和舉措
C.發展鄉村文化產業中政府和企業的職責
D.發展鄉村文化產業要重視其社會效益
21.在電影表現的技術層面,數字技術事實上已代替了同源成像技術,出現了由電腦生產影像所構造的故事片。電腦生產的影像已經不再局限于單純的特技效果,它們構成了影片全部蒙太奇中的鏡頭,主要角色都是完全或部分由電腦合成。在電影的發行和放映環節,具有質感的膠片卷,放映機吵鬧的聲音,抑或是影像剪輯表,還有流動于影院之間裝膠片的金屬盒,正在一個個地消失于我們的視線,成為歷史。
下列對文意的概括最恰當的是:
A.數字技術已經顛覆了以往電影生產發行全過程
B.當前電影藝術表現完全離不開數字技術的輔助
C.數字合成技術取代了電影制作中各種拍攝手法
D.同源成像技術在電影拍攝技術層面已成為歷史
22.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的農業生產,是深度貧困地區產業扶貧的重要項目和農民主要收入來源。農業生產是“露天工廠”,具有“靠天吃飯”的局限性。深度貧困地區大都自然條件惡劣,發生災害的頻率高、范圍廣,加之病蟲害等方面的影響,給農業生產帶來極大挑戰。因此,深度貧困地區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更需要借助農業保險這一市場經濟條件下風險管理的基本手段。
以下概括不符合文意的是
A.科學的風險管理對于保障農民收入至關重要
B.借助農業保險可有效分散農業生產者的風險
C.深度貧困地區的農業生產需要承擔較大風險
D.農業保險能夠提前介入并有效預防自然災害
23.每一頁書中也許蘊含著各種心境情緒,讓你時而唏噓不已、痛哭流涕,時而又情不自禁、破涕為笑。你打開一本書,又好似開啟了一條可以隨意穿梭的時空隧道,瞬間擁有了一雙可以御風的翅膀,每一頁書中還可能隱含著一場滌蕩一切的頭腦風暴、一場驚天動地的革命,打開它你可能堅定如往昔,也可能瞬間大徹大悟。在書中,百年乃至千年前的先賢、天才與你同在。在書中,你可以與古人竊竊私語,也可以與他們唇槍舌劍,而每當你合上書頁,你都不再是打開它時的自己——人不能兩次打開同一本書。
下列說法與文中畫線部分意思最接近的是:
A.每讀一本書讀者就可能穿越一次歷史和現實
B.兩次讀同一本書時往往身處不同的時間空間
C.讀書的感悟會隨著心境和情緒的不同而變化
D.同一本書中包含的內容有時候給人印象不同
24.海底礦產資源中最受關注的是海底石油。有人推測,37%的大陸架蘊藏著石油。海底石油儲量約2500億噸,相當于世界石油預估儲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僅在大陸架的石油儲量就有1400億噸。第一口淺海油井出現在1891年,更多的勘探開發始于20世紀20年代,60年代進入飛躍發展時期。現在,全世界有100多個國家在勘探海底石油,30多個國家已開采出這種“工業的血液”。20世紀50年代海底石油產量僅占全世界石油總產量的5%,70年代增加到29%,80年代已達40%,21世紀初已遠遠超過50%。
以下概括不符合文意的是
A.近半個多世紀海底石油勘探開采發展極為迅速
B.大陸架的石油儲量超過世界石油儲量三分之一
C.現今使用的石油及制品多半來自海底油田
D.全世界約半數的國家進行了海底石油勘探
25.語言和文化一樣,很少是自給自足的,故詞語的借用自古至今都是常見的語言現象。但當外來詞匯進入一個國家后,當地民族會在適應吸收新成分的同時,不自覺地變異和改造其原貌。隨著時間的推移,外來詞會逐漸本土化,日久天長,源流模糊,體用隔斷,變異迭生。一旦借詞身上的“異域特征”(諸如音素、音節的構成等)在使用者的意識里淡化或消失,它們就會被當地人視為自己母語中的一部分。
這段文字重在說明
A.外來詞匯對本民族語言和文化的影響
B.本民族語言吸收改造外來詞匯的方式
C.外來詞匯使用的普遍性及本土化過程
D.外來詞匯在母語中淡化與消失的原因
26.旅行是用你的眼、用你的心去感悟,這一點是再好的旅行裝備,再妙筆生花的作家的游記作品,再保真的攝像拍照設備都代替不了的。至于如何獲得個人感悟,從客觀上講需要提前做功課,帶著感情和文化背景去旅行;從主觀上要保持隨心所欲的心態,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感悟,不要跟隨他人的參照系去做盲目判斷。
下列說法與文意不符的是
A.旅行就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美探索美
B.了解相關文化背景有助于體悟旅行之美
C.旅行時的裝備和設備可有可無
D.旅行者應當有寬松舒緩的心態
27.書院是中國歷史上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化教育形式,在書院發展的一千多年歷史進程中,它不僅是中國文化的象征,更是中國文化向域外傳播的窗口。書院之名起于唐代,由最早的修書、藏書的機構,逐步演變為具有教學、研究功能的場所。書院制度在宋代不斷發展、壯大、成熟,清代是書院發展的鼎盛時期,無論是窮鄉僻壤,還是邊陲小鎮都可見到書院。不僅如此,書院還隨儒學走出國門,在朝鮮半島生根、萌芽、興盛起來,對中國文化傳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這段文字主要說明
A.書院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
B.書院所承載的教育及文化傳播功能
C.書院與文明傳承之間有著密切關系
D.書院制度的影響遍布我國以及域外
28.實際上,過分依賴保健品,不僅帶不來保健的功效,還可能損害人體健康。健康的體魄不是靠各種保健品堆砌而成的,科學養生需要權威指導、科學知識。大道至簡,健康養生并不復雜。世界衛生組織研究發現,影響健康的因素中,生物學因素占15%、環境影響占17%、行為和生活方式占60%、醫療服務僅占8%。因此,與其迷信保健品的神奇功效,不如以科學和自律來呵護自己的健康。
下列說法與文意不符的是:
A.最簡單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養生
B.應注重科學養生知識的宣傳普及
C.健康生活方式是最有效的養生方法
D.影響人體健康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
29.①顯而易見,一個專業人士在一年之內進行多次重復實驗
②但歐洲在改良并且推廣印刷術之后,開始建立科學實驗的制度,偶然的作用開始讓位于必然
③有經濟學家認為,古代中國在技術上一直領先,是因為古代中國人口規模龐大,偶然性的發明遠遠多于人口稀少的歐洲
④所獲得的知識和發現,肯定要比一個工匠一輩子因為偶然和隨機所獲得的發現和成果多
⑤在印刷術發明之前,人類社會科技的進步主要靠大眾在生產實踐中的偶然發現
⑥無論在東方社會,還是西方社會,情況都是相似的
將以上6個句子重新排列,語序最恰當的是:
A.⑤⑥③②①④
B.③⑥⑤②①④
C.⑤⑥②①④③
D.③⑤⑥①④②
30.《論語》最初的譯本應當是1687年在巴黎以拉丁文出版的《中國哲學家孔子》。據不完全統計,《論語》目前有40多種語言的譯本,其中英語世界譯本最多。不同譯本間的差異較大,有些譯本比較忠實于語言與歷史,能客觀介紹《論語》及孔子思想;有些譯本則善于在翻譯中寄托譯者本人的使命意識,以耶穌會傳教士的譯著為代表;還有些譯者雖然古漢語水平不高,他們的翻譯主要或部分依靠前人的譯著,但他們擅于解釋和傳播孔子思想,使之在異文化中產生很大影響。
這段文字重在說明:
A.《論語》的翻譯活動已有三百多年的漫長歷史
B.英語國家是譯介《論語》的重鎮
C.《論語》通過多種語言譯介走向世界
D.多語種的譯本傳播了《論語》豐富的文化價值
31.法治是社會治理的基本規則,尤其是在全面依法治國新時代,任何人不管在線上還是線下,都應遵守法律秩序。任何人都必須在法律和道德的______內對網絡話語權“輕拿輕放”,用謹言慎行守護______的網絡空間和人間正道。
依次填入畫橫線處最恰當的一項是:
A.原則 纖毫畢現
B.規則 正義凜然
C.架構 波瀾不驚
D.框架 風清氣正
32.“創新鄉賢文化”確實有助于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鄉建設。此乃______鄉村現代化難題的有益嘗試,這一點顯然是______的。
依次填入畫橫線處最恰當的一項是
A.針對 顯而易見
B.緩解 舉足輕重
C.應對 彌足珍貴
D.破解 毋庸置疑
33.他從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組織考試也______。考試通常采用開卷的方式,讓學生把試卷帶回去做。凡是提出自己見解的,即使是與他唱反調,只要能______,往往也能得高分。
依次填入畫橫線處最恰當的一項是
A.特立獨行 自成一體
B.與眾不同 自圓其說
C.我行我素 言之鑿鑿
D.劍走偏鋒 義正詞嚴
34.國際組織亦稱國際團體或國際機構,是具有國際性行為特征的組織,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或其他國際法主體)為實現共同的政治經濟目的,依據其______的條約或其他正式法律文件建立的有一定規章制度的______機構。
依次填入畫橫線處最恰當的一項是
A.締結 常設性
B.制訂 長期性
C.擬定 永久性
D.起草 輪值性
35.多年宣傳之后,垃圾分類真的要走入每個中國家庭的生活了。在這場與垃圾______的拉鋸戰中,中國是否能借助垃圾分類扭轉局勢,并通過利用自身的回收行業優勢提升人們的環保意識,真正解決垃圾問題,避免重蹈發達國家的覆轍,我們______。
依次填入畫橫線處最恰當的一項是:
A.殫精竭慮 翹首以盼
B.曠日持久 拭目以待
C.分秒必爭 整裝待發
D.勢均力敵 胸有成竹
36.一個人走在森林里,膨脹的暖流撲面而來,仿佛熱氣從暖爐中______而出。隨著森林的濃密稀疏,溫熱的空氣或膨脹、或減弱。濕潤的涼意令人感到河道的存在,它們雖早已______,但泥土中仍______著濕氣。
依次填入畫橫線處最恰當的一項是:
A.流瀉 干涸 殘存
B.洶涌 斷流 留存
C.肆意 枯竭 保存
D.奔騰 湮滅 殘留
37.回顧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正是一代代航天人______、頑強拼搏,______了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才有了中國航天大國的地位;正是因為______了深海裝備的關鍵核心技術,才能使“蛟龍”“潛龍”“海龍”邀游深海,獨立自主地進行科學考察,使中國在世界深海科學事業上擁有了發言權。
依次填入畫橫線處最恰當的一項是:
A.篳路藍縷 攻克 突破
B.鍥而不舍 鉆研 掌控
C.披堅執銳 解決 攻陷
D.身先士卒 破解 控制
38.執法檢查是人大行使憲法法律賦予的監督權,也是保證法律得到全面有效實施的一把“利劍”。既然是“利劍”,就必須鋒利,而不是______、無關痛癢。有力度、有硬度的執法檢查,才能______法律的權威。為什么有的執法檢查所呈現的結果卻與老百姓的切身感受______?其中原因恐怕還在于執法檢查沒到位。
依次填入畫橫線處最恰當的一項是:
A.蜻蜓點水 彰顯 大相徑庭
B.畏首畏尾 體現 千差萬別
C.畏葸不前 突顯 南轅北轍
D.聲東擊西 宣告 失之千里
39.中國彩陶很注意圖案紋樣與器型的關系,______而統一諧調,也注意彩陶圖案在不同______所產生的不同效果,這種以彩繪紋樣與造型______完美結合的藝術手法,同時也成為傳統雕塑和工藝美術極有特色的表現手法。
依次填入畫橫線處最恰當的一項是:
A.交相輝映 角度 天衣無縫
B.五彩繽紛 位置 錯落有致
C.千變萬化 方向 有目共睹
D.相輔相成 視角 渾然一體
40.每次去浯溪,除了看它的碑林和山水之外,最令我______的,是元結當年彈琴的浯臺。那里是浯溪的最高點,每到月夜,元結總是執一把琴,坐在那里對江而彈。琴聲激活了浯溪山水,浯溪山水______了他的琴聲。元結與山水融合在一起,任千古憂愁萬古功名順琴聲而去,隨水而流,在虛無中______著沉重,在縹緲中偶爾跳出一聲嘆息。
依次填入畫橫線處最恰當的項是:
A.魂牽夢繞 涵養 夾雜
B.心馳神往 滋養 錯雜
C.流連忘返 浸潤 摻雜
D.銘心刻骨 滋潤 混雜
材料
我們多數人對“膳食纖維”的感性印象,恐怕就是那些粗糙的、嚼不爛的“植物纖維”,所以很容易就會想到芹菜和韭菜這類含“筋”豐富的蔬菜,其實,這兩種蔬菜膳食纖維含量和許多食物比起來絲毫不出眾。它們“渣渣”的口感,主要是植物木質部和韌皮部形成的宏觀維管束結構,不完全等同于“膳食纖維”。
食物膳食纖維的含量,并不與“粗糙”程度成正比,反而許多“軟細滑潤”的食物同樣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籠統說,膳食纖維是不能被我們消化酶消化的植物細胞壁殘余物,包括纖維素、半纖維素、抗性淀粉、菊粉和各類多糖如葡甘露聚糖和果膠等等。膳食纖維分為“不溶性膳食纖維”和“可溶性膳食纖維”兩大類,它們在身體里發揮著不同生理作用。
“不溶性膳食纖維”不溶于水,但它們能像鋼筋骨架一樣撐起食物,從而增加了“飽腹感”并能刺激腸道蠕動,減少排泄物在腸道里的停留時間,就是俗稱的“潤腸通便";它們通常不能被腸道微生物消化利用,但可以吸附腸道里的有害物質。
“可溶性膳食纖維”能溶于水,吸水后多呈凝膠狀,讓食物變得粘稠軟滑,使食團體積膨脹,延長胃的排空時間,減緩糖分的吸收:它們能被結腸中的微生物降解生成短鏈脂肪酸等有益的物質,也能阻止腸粘膜粘連和潛在致病菌遷移,減輕腸道炎癥。
大多數植物性食物,都同時含有這兩類膳食纖維。食物口感粗糙的部分,主要包含不溶性膳食纖維,而可溶性纖維完全沒有粗糲的口感,膳食纖維含量______,所以一種食物粗纖維較多,并不代表它的膳食纖維的總量就高。那么,哪些食物的膳食纖維含量比較高呢 ?膳食纖維在谷物、豆類、菌藻和果蔬中廣泛存在,而動物性食物則幾乎不含膳食纖維。實際上,豆類和谷物才是膳食纖維的含量冠軍,它們可溶性和不可溶性膳食纖維的含量都很高,是普通果蔬的幾倍甚至十多倍。需要強調的是,這里的“谷物”特指“全谷物”:即脫殼后沒有經過精制的糧食種子,譬如小麥粒、大麥粒、糙米、燕麥、蕎麥、玉米、薏米、小米等,不包括精白米和精白面,事實上,精米、精面做成的食物,膳食纖維含量很低。
我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成人每日膳食纖維的攝入量約為25~30克(正比于攝入熱量),我們日常的烹飪方式 比如粗研磨、切碎、加熱,對膳食纖維的含量和狀態影響不大。但如果你不吃谷物或豆類,僅僅靠吃蔬果堅果和肉類,膳食纖維能達到每日推薦量的可能性幾乎沒有。
那些長期選擇“低碳水加只吃肉類和果蔬”的飲食方式,從膳食纖維攝入角度看并不健康,這類人的腸道菌群會發生改變,體內產生的三甲胺和氧化三甲胺顯著高于普通人,這類物質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
但值得注意的是,既然有推薦量,也就是說膳食纖維攝入并非越多越好,有相關動物性實驗顯示某類型的膳食纖維攝入過量,會影響腸道菌群,從而對身體產生非常負面的影響。所以盡量從均衡膳食中攝入膳食纖維,不推薦額外的可溶性膳食纖維補充劑。
正常人群還是應該遵照居民膳食指南來吃,自己“設計”的飲食方式絕不會優于指南的。
41.作者在文章開頭以芹菜韭菜為例主要想說明:
A.多數人憑感性印象判定膳食纖維
B.含“筋”的食物并非一定富含膳食纖維
C.膳食纖維豐富與否不能光憑口感
D.這兩種蔬菜實際上與膳食纖維關系不大
42.下列對膳食纖維的描述不符合文意的是:
A.可以是感覺上非常軟嫩細滑的食物
B.不可能被腸胃中的消化酶完全消化
C.兩類膳食纖維對人體作用不盡相同
D.每天食用含膳食纖維食物多多益善
這是一道選非的細節判斷題。
43.填入文中畫橫線處最恰當的是:
A.取決于兩者的總和
B.全在于兩者比例高低
C.來自于這兩類食物
D.包含在這兩類食物中
44.下列說法與文意不符的是:
A.食物中包含不溶性膳食纖維有助通便
B.進食粗糧有利于膳食纖維量達標
C.長期食用動物性食物對健康有危害性
D.食譜中包含豆類食品對健康十分有益
45.作者通過這篇文章主要說明:
A.哪些食物中膳食纖維含量是比較豐富的
B.食用適量含膳食纖維食品對健康有哪些好處
C.居民膳食指南給日常飲食提出哪些要求
D.不恰當的飲食方式中隱含哪些健康風險因素
相關推薦:
2020公務員考試成績查詢時間及入口 | 分數線 | 面試公告
公務員時事政治熱點匯總 | 公務員考試經驗 | 面試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