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資本主義再生產與資本積累
(一)資本主義再生產
社會生產總是連續不斷周而復始進行的。這種不斷重復不斷更新的社會生產過程,就是社會再 生產。社會再生產按照它的規模來劃分,可分為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資本主義生產的特征不 是簡單再生產而是擴大再生產。
(二)資本積累
把剩余價值再轉化為資本,叫做資本積累。要使資本主義再生產在擴大的規模上進行,就必須把 部分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購買追加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
1.剩余價值與資本積累
剩余價值是資本積累的源泉,資本積累是擴大再生產的源泉。剩余價值減去資本家的個人消費 是積累額,積累額與總收人的比率是積累率。積累率決定積累規模。積累規模擴大,資本物質生產能 力不斷增長,客觀要求金融資本的積累與實物形式的積累之間保持平衡。
2.影響資本積累的因素
影響資本積累的因素是:
第一,對勞動力的剝削程度。剝削程度越高,一定的可變資本獲得的剩余價值就越多,從而積累 的數量也就越多。
第二,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水平。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單位商品的價值就降低。這對資本積累的 增加有兩方面好處:一是由于消費品的價值降低,資本家就可在不減少個人消費的情況下,把一部分 消費基金轉變為積累基金,并可使勞動力價值降低;二是由于勞動力價值和生產資料價值降低,同量 追加資本就可購買更多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從而能擴大剩余價值生產規模,增加積累。
第三,所用資本和所費資本之間的差額。所用資本是指在生產中發揮作用的全部勞動資料的價 值;所費資本是指每次生產過程中耗費掉并轉移到新產品中去的勞動資料價值。
二、資本有機構成和相對人口過剩
(一)資本的有機構成
生產資料數量與勞動力數量的比例,叫做資本的技術構成。由技術構成決定并且反映技術構成 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叫做資本有機構成。它的公式是C :V,它要求兩者在數量上要均衡,質量上要 相互適應,空間聚集上要合理,時序上要統一、及時和準確。
資本有機構成在擴大再生產過程中呈現出不斷提高的趨勢。其提高的速度,同資本主義企業規 模的大小有密切的關系。個別資本的數量越大,企業規模越大,越有條件采用新技術,提高資本有機 構成。
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一般要以單個資本的増大為前提。而單個資本的增大有兩個途徑:
(1)資本積聚.即單個資本依靠剩余價值的資本化來增大自己的資本總額,從而引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積聚。
(2)資本集中,即把原來分散的眾多中小資本合并成為少數大資本。這既可以采取大資本吞并小 資本的形式,也可以采取組織股份公司的形式。
(二)相對過剩人口
資本對勞動力需求下降的同時,勞動力的供給卻在資本積累的進程中增加了,形成了相對過剩人 口。所謂相對過剩人口,是相對資本的需要,表現為過剩的勞動人口。這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特有的 人口規律。
相對過剩人口是相對于資本的需要來說的,或者說是勞動力的供應超過了資本對它的需要。所 以,人口過剩不是絕對的。相對過剩人口主要有三種形式:
(1)流動形式的過剩人口,即工人時而就業,時而失業,經常處于就業和失業交替的流動狀況。
(2)潛在形式的過剩人口,主要指農村中的過剩人口,他們耕種少量生產資料,表面上看沒有失 業,但僅此難以維持生活,隨時準備進城找工作。
(3)停滯形式的過剩人口,主要指沒有固定社會職業,只是攬點勞務在家操作的人群。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