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產力
(1)生產力是指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產力表現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的最終決定力量。
(2)生產力要素
生產力要素一般分為兩大類:一類為獨立的實體性要素,一類為非獨立的附著性、滲透性要素。前者又稱構成生產力的硬件,后者又稱構成生產力的軟件。
①實體性要素包括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勞動者。
勞動資料:勞動資料在生產力的構成中是決定社會經濟形態發展的重要基礎;勞動資料中的生產工具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客觀標志。
勞動對象:勞動對象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沒有經過勞動加工的自然物,如原始森林、地下礦藏等;另一類是經過人類加工的物體,如鋼材、棉花等。勞動對象是使生產活動得以進行的基本前提。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二者合稱生產資料。
勞動者:勞動者指具有一定勞動能力的人。勞動者是生產力構成中最重要的要素,在構成生產力的諸實體性要素中起主導作用。
②非實體性要素包括科學技術、經濟管理等,其中科學技術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科學技術屬于生產力中非實體性的滲透性要素。但科學技術未被應用于生產過程時,是潛在的生產力;當它被應用于生產過程時,才由潛在生產力變為直接的現實生產力。
2.生產關系
(1)生產關系是在物質生產中所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生產關系表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
(2)生產關系的構成
對于生產關系的構成,可以從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去把握。
從靜態上看,生產關系是由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產品分配形式等方面構成。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是生產關系的基礎,是區分社會制度的根本標志,是一切社會關系中最本質、最基本的關系,是判斷各種社會形態性質的客觀依據。
從再生產過程的動態上看,生產關系是由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環節上分別形成的直接生產關系、交換關系、分配關系和消費關系等方面構成。
3.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及其矛盾運動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產生、性質、水平和發展要求決定生產關系的產生、性質和狀況;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的變革;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與它相適應,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遲早是要變化的。
(2)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就會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時,它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3)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構成了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這一矛盾運動中,貫穿著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這條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是歷史發展的根本規律。
關注"考試吧公務員"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公務員報名、真題答案、備考信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