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選題 |
第 3 頁:多選題 |
第 4 頁:判斷推理 |
第 5 頁:不定項選擇題 |
第 6 頁:材料作文題 |
五、材料作文題
41近年來.中國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中國環境規劃院估計,在中國13億人口中,每年有40多萬人因與空氣污染相關的疾病而死亡。據全國第二次土壤侵蝕調查,我國37%的國土遭受水土流失之害.年均土壤侵蝕量達45億多噸,是全球年侵蝕總量的1/5。近幾年,環境群體性事件頻發,比如四川德陽什邡事件、江蘇啟東事件等,已成為影響社會穩定、政府形象的重要因素。原來很多人沒把環境太當回事。現在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需要好的環境,環境的價值日益凸顯,對環境破壞的容忍度越來越低。
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不僅破壞社會經濟發展,更干擾了和諧社會的建立,請考生根據自身報考崗位,以“環境保護”為主題,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800~1000字。我要提問參考答案:請參考解析
解析:走好“三步曲”為環境保護撐起一片天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環保問題日趨嚴重,由此引發的群體事件不斷增加,且呈現復雜性、反復性、效仿性和目的性等特點,如因擔心四川省什邡市宏達鉬銅項目引發環境污染問題而導致的群眾抗議、天津市民抗議PC項目、大連市民反對PX項目等。這表明中國社會發展正進入一個特殊的環保敏感期。
之所以屢屢發生環境群體性事件.利益相關方彼此間信任不足以及公眾參與的缺位是兩大核心因素。一方面,民眾、地方政府、企業等利益相關方存在信任鴻溝。其一,政府對民眾不信任,認為鄰避抗爭是短視、非理性、自私自利的情緒行為,甚至是無賴行徑;其二,諸多地方政府漠視環保問題,在環評中造假等現象.令環評結果難以得到公眾認同,政府公信力削弱。另一方面,沖突爆發后才出現彌補性的公眾參與,而事前參與卻是一片空白。地方政府認為,項目只要通過了環境影響評估,在政府網站進行公告后就可以開工建設。但是,現階段這種由專家進行封閉式評估,然后告知民眾,甚至以公權力強迫其接受的決策模式已經運轉不靈。由于在項目的論證和決策各個階段,利益直接相關的民眾都被置于事外.所以情緒性對抗就成了民眾的直接反應。
因此.加強環境保護工作,防止高污染引起的抗議游行事件再發,政府應積極轉換思維,建立相互之間的信任關系,尊重民眾的環境參與訴求,聆聽公眾的呼聲,以最小代價合理地化解這類矛盾,贏得民心。具體來說,應走好“三步曲”。
第一步,對將要設立的高污染項目,應該本著公開透明的原則,充分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從根本上消除矛盾和怨氣滋生的土壤。在立項之初就能主動聽取社會各方的意見,讓當地老百姓充分知情,并通過與政府的溝通建立信任。第二步,事情一旦發生,決策者要放下身段、擺正姿態,以平等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態度與群眾進行充分的溝通,主動化解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第三步.做好事件的善后工作。事件的負面影響已經產生,宣布停建只是個開始,如何善后才真正考驗當地政府的執政能力。地方政府要做到信息公開、透明,向老百姓詳解事件處理的過程,并積極回應輿論對具體問題的關注。
尋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和諧,是世界現代化進程的共同課題;擁有蔚藍的天空和純凈的水土.也是人類的共同追求。我國發展階段進入特殊的“環境敏感期”,是實現科學發展道路上必然遇到的難題。政府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強化責任,以民為本,為環境保護撐起一片天!
42、 2013年7月5日至7日.第二屆中國能源與資源“6+2”經濟管理論壇在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舉行,此次論壇以“生態文明視閾下的能源、資源經濟與管理”為主題。與會學者認為,破解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面臨的難題,需統籌兼顧,利用區域經濟帶動,使經濟轉型的方向和接續替代產業的選擇與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相協調。
某專家在會上提出建議,我國資源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較易形成資源依賴型經濟與社會結構,且這種結構具有較強的剛性特征.這往往導致許多努力改善結構的政策失效。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定位和方向必須考慮區域經濟發展的宏觀政策和規劃.資源型城市接續替代產業選擇必須考慮區域內各類資源情況和協作分工問題,在與周邊地區和城市的經濟聯系中調整和發展自己。
請考生根據自身報考崗位,以“資源型城市發展”為主題,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800~1000字。我要提問參考答案:請參考解析
解析:談“發展”
2010年.上海世博會提出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發展主題,如今城市已成為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圓夢之所。然而,我國部分資源型城市發展進程雖快,但過于依賴對資源的初級開發,不僅難以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滿意度,更會使我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越來越難走。
資源型城市發展難以持續的原因與當前城市發展規劃乏力不無關聯,但追本溯源,卻是由資源型城市相關產業發展水平落后,缺乏對資源的深度加工和自主創新能力所致。這不僅會影響城市居民的幸福生活,更會嚴重影響資源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轉變資源型城市發展方式,提升城市發展質量已成燃眉之急。
發展資源型城市,需要我們走綠色生態之路——建立可持續發展機制,著力建設低碳生態城市。
在取得舉世矚目的經濟輝煌后,驀然回首,卻發現為了今天的“金山銀山”我們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綠水青山”。2013年整個華北地區持續不斷的“厚德載霧、霾頭苦干”更是在告誡今天的人們:“必須對30余年不曾停歇的雙腳進行慢慢的調養”。因此,各級政府在構筑城市設計框架之時,應重點強調自然資源和建成環境的保持,采用有效的方法將建成區改造成更富有吸引力的生活和工作場所。在城市規范中秉承可持續的城市設計原則,將對現有建筑、基礎設施的開發利用放在首位,以此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滿意度。
發展資源型城市,需要我們走科技創新之路——提升企業轉型升級能力,培養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線路。胡錦濤同志曾經強調:“自主創新是企業的生命。只有大力推進自主創新,才能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抓住機遇、瞄準前沿,努力突破更多核心關鍵技術,推動產業實現更大發展。”吉林省舒蘭市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資源型城市憑借自主創新能力實現經濟持續發展的歷程。各級政府在發展資源型城市時要認真總結經驗,充分發揮政府對技術創新的引領作用,努力構建技術交流平臺,大力推進高校技術創新與企業生產相結合,促使產學研三者合力攻克核心技術,提高科技對資源型企業發展、轉型的支撐作用.進而保障我國資源型城市發展盡快步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
古希臘哲人亞里士多德曾言:“人們為了活著而聚集到城市,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
在資源型城市的發展中,我們應秉承“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建設思路,轉變資源型城市發展方式,堅持走綠色生態路、科技創新路,真正提升資源型城市發展質量,最終讓城市居民踏上平安幸福的康莊大道。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