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選題 |
第 3 頁:多選題 |
第 4 頁:判斷題 |
第 5 頁:不定項選擇題 |
第 6 頁:材料作文題 |
五、材料作文題(共48分。)
42“綠色建筑”以節地、節能、節水、節材、環保為重點,是人們在世界經濟增長和城市化快速發展進程中.經歷了資源緊缺、環境惡化等一系列慘痛教訓后,認真反省和探索提出的新建筑發展理念。
2013年4月23日,湖南省推出《湖南省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以推動本省綠色建筑產業的發展。
為更好地落實《湖南省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加快推進湖南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快速發展,規范綠色建筑的規劃、設計、建設和管理,湖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組織了湖南省建筑設計院、湖南大學等單位多名專家學者歷時數月編寫了《湖南省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隨著人們節能環保意識的增強,國家支持綠色建筑發展的力度也逐步增大。近年來,湖南的新建建筑節能標準執行率不斷提高,綠色建筑產業迎來高速發展機遇期。
隨著《十八大報告》中綠色發展戰略的提出,綠色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請考生結合所填報的崗位。根據題目內容,以“綠色建筑”為主題,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1000字左右。
參考答案:請參考解析
解析:綠色建筑助力美麗中國建設
作為高耗能的重要行業之一,建筑業一直是人們改革能源利用方式的重要領域,也日益成為環境污染的“重災區”。隨著民眾環保意識的崛起和“美麗中國”戰略的提出,傳統建筑模式面臨著自我革命與被革命的挑戰。2013年伊始,國家發改委和住建部發布《綠色建筑行動方案》,使得綠色建筑這一概念重回公眾視線,成為建設“美麗中國”的排頭兵。
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集約和高效的使用空間.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我國而言,發展綠色建筑,不僅是轉變建筑業發展方式和城鄉建設模式的重大問題,也直接關系群眾的切身利益和國家的長遠利益。
發展綠色建筑,是順應時代之需。向低碳經濟轉型,加快綠色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性大趨勢、大潮流。隨著世界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建筑及其運行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效應,對全球資源環境的影響日益顯著。減少建筑能耗和污染排放,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實現建筑與自然和諧共存,是全球面臨的共同課題。我國從生態文明這一戰略高度出發,繼續大力發展綠色建筑.使其發展逐步由戰略規劃層面走向實際操作層面。
發展綠色建筑,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手段。綠色建筑的設計理念之一就是以人為本,充分實現人、建筑和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因此大力推行綠色建筑,對建筑物日照環境、采光通風和舒適性都做出明確規定,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動空間,是改善城鄉居民的居住條件、促進消費升級、保障民生的有效手段。
發展綠色建筑,是推動新型城鎮化的必然要求。綠色建筑最終的目標是以“綠色建筑”為基礎進而擴展至“綠色社區”、“綠色城市”層面,達到促進建筑、人、城市與環境和諧發展的目標。新型城鎮化建設只有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道路,才能符合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這就意味著需要進一步推動建筑的低碳化、節能化,為更高水平的城鎮化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
“明者遠見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無形。”當前,民眾對綠色建筑的科學認知存在偏差、行業體系標準尚未建立、相關鼓勵政策制度的缺失等問題都使綠色建筑在我國的發展面臨著嚴峻的現實挑戰。解決這一問題,更好地使民眾公平享用綠色文明的發展成果,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在教育宣傳、政策制度、監督管理等方面多管齊下,真正為綠色建筑的大力推行提供完善的社會環境。
綠色建筑承載著我們實現生態文明的崇高理想,承載著人類與地球和諧相處的美好愿望。亦是我們實現“美麗中國”的重要保障。一言以蔽之,建設“美麗中國”這一美好愿景的實現.離不開建筑行業的支持和保障。
43從2013年4月17日開始,很多登錄當當網購買圖書的消費者都會發現這樣一條廣告:“比手狠,比眼快,不怕下得多,就怕搶不到,電子書,全場0元,僅限3天。”除少數品種外,全場電子書均免費下載。免費下載圖書包括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大師的作品《生死疲勞》和《蛙》,李開復的《從新選擇的智慧》、樂嘉的《性格色彩分析》、小S的《懷孕日記》,更有《后宮·甄嬛傳》、《唐宮·美人天下》、《金陵十三釵》等暢銷書。
2012年全國圖書市場的調研報告顯示,2013年起,中國圖書市場的新書平均定價首次進人到50+時代,達到了52.23元。而對實體書店而言,新書價格持續走高絕非好消息。隨著網上書店對新書的折扣逐年降低,許多讀者已習慣于從網上購書,即便偶爾去書店逛逛,也很可能是將實體店作為“試讀所”,最終還是會去網上購買。
結合報考的崗位,以“傳統出版業”為主題,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800~1000字。我要提問參考答案:請參考解析
解析:為文化保出版
自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相繼創立,中國現代出版行業開始了其輝煌的征程。由一家家出版社、一個個書局整理、出版、銷售的傳統文化書籍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然而中國現代出版行至百年.遭遇了來自網絡的威脅。盜版書籍暢銷于市、電子書免費下載、電商低價促銷,既傷害了出版行業也傷害了讀書之心。可以說,中國傳統出版業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在文化新型產業摸索未知方向的階段.保護傳統出版業,延續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傳統出版業是傳續文明的中堅力量。歲月有波瀾,書香無斷續。在人類所開發和利用的各種力量中,文化是最深厚、最強大也是最持久的力量。中國有“兩個唯一”,第一,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中斷文明傳承的國家;第二,中國也是唯一歷經數千年滄桑而始終保持國家統一大勢和疆域基本穩定的大國。這“兩個唯一”是互為因果的,反映了中華文化的鮮明特性。如果沒有中華文化的維系作用,很難想象多民族的中國能歷經五千年風雨而依然保持疆域的基本穩定和國家的統一大勢,很難想象祖國對遍布世界的幾千萬炎黃子孫有這樣強大的感召力。而如果沒有出版業,沒有編輯工作,文字的承繼和發展,典籍的形成和流傳都將無從談起。
傳統出版業是新文化產業的奠基石。數字出版和傳統出版各有所長。數字出版具有生產周期短、成本低、發行方式方便快捷、無倉儲物流成本、檢索功能便于讀者購買和閱讀的優勢;而傳統出版物則擁有良好的閱讀和普及優勢,并且其作為文獻載體留存的時間也更長,法律和行業標準完善。它們的生存和發展不是新生事物淘汰舊事物的關系,而是優勢互補共存的關系。只有促進傳統出版和數字出版相融合,才能使我國文化產業葆有年輕活力,使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
目前,物價高企、稅收負荷、電商侵占將實體書店逼人了經營困境,而電商的虧本傾銷也使讀者產生圖書本就該低價的錯覺,進而侵害到出版社的利益,影響到傳統出版行業的穩定。我們應該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傳統出版業的困境蔓延,對實體書店實行稅收保護、對圖書價格實行限價銷售都是經國際社會檢驗的有效措施。與此同時,開展宣傳教育、組織讀書活動,留住人們的閱讀習慣是更為根本的解決之道。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出版業在文化建設中有特殊優勢和特殊責任,在新的歷史時期,出版業當要發揮出在建設文化強國中的特殊作用,延續輝煌。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