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5 頁:多項選擇題 |
第 6 頁:判斷題 |
第 7 頁:公文寫作題 |
第 8 頁:綜合分析題 |
五、綜合分析題(共30分。)
61材料一: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當年曾經這樣感嘆道:“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苯裉,這種發展不但沒有停止,而且呈現出更快的趨勢。18世紀,以資本主義經濟為主的世界經濟年均增長速度只有0.5%,19世紀為1%,20世紀前期達到2%,1950一1985年上升到4.5%?鄢飪r上漲因素,1980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比110年前的1870年增長了42倍,德國增長了23倍,日本增長了55.5倍。在戰后的半個世紀里,世界國民生產總值達到30萬億美元,其中西方發達國家所占比重約3/4,僅美國一個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就超過8萬億美元。而作為發展水平重要指標的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尤快,美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如今已超過3萬美元,有的國家甚至超過4萬美元,同20世紀初相比提高了約100倍。
材料二:據統計,在20世紀初,美、日、德、英、法等發達國家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只有5%~10%是由采用新的科學技術取得的,而自70年代以來,這一比率已上升到80%。
由于新技術的發明和利用,發達國家產生了很多新興工業和工業部門,同時對舊產業進行了技術改造,從而吸引了大量投資,提高了投資率。另一方面,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及相應帶來的更高的生產率,戰后西方國家的剩余價值率提高。而剩余價值率提高又有利于企業貨幣資本的積累,進行擴大固定資本的投資規模。以日本為例,1995--1973年日本30人以上企業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9倍,剩余價值從1955年的314%提高到1970年的443%。同期日本企業的設備技術投資額增長了8.1倍。
材料三:在發達國家內部,美國1979年20%最富的人的收入比20%最窮的人高3.5倍,而90年代末則已達到9倍。目前,美國1%最富有的人所擁有的財富比90%的美國人的財富的總和還要多。此外,其他西方國家,如英、法等,也存在同樣的現象。造成西方社會窮富差距顯著擴大的原因,一是高新技術的采用,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利潤率,利潤大增,而受雇工人的工資收入則相對下降,更不用說那些被企業解雇和受社會排斥的人了;二是伴隨著資本全球化和自由化的進程,資本在和勞動的對抗中變得越來越有利,資本可以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尋求最低工資,這使得發達國家工人的工資提高極為緩慢,勞動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
不僅發達國家內部,而且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毒間的差距也在擴大。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1992年《人類發展報告》的統計,從30年代到90年代,富國和貧國的收入差距從30倍猛增到150倍。從人均GNP來看,1994年發達國家達到16610美元,發展中國家為950美元,只及前者的5.7%。最富有的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每天近100美元,最貧窮的國家人均每年僅80美元。南北差距的擴大,在很大程度上歸因于舊的國際經濟秩序,特別是不平等的國際交換。發達國家通過不平等的國際交換,每年從發展中國家獲取高達數千億美元的超額利潤。由此造成了發展中國家“發展的陷阱”。
新科技革命在帶來全球兩極分化的同時,也助長了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矛盾。正是由于西方國家不斷的技術革命和無節制的經濟發展,給自然生態環境帶來了人類始料未及的后果。能源危機、資源枯竭、土地沙化、大氣污染……已經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而造成這種危機的直接原因,則在以美國為首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它們所代表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目前,只占世界人口15%左右的西方國家消耗了全世界75%的開發資源,并產生全球大致相同比例的污染。
材料四:世界經濟的無政府狀態十分明顯,世界性經濟危機特別是金融危機日益嚴重。二戰結束以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先后經歷了1973--1975年的石油危機,1979--1982年的滯漲危機,80年代中后期的結構性危機,以及1987年被稱為“黑色星期一”的美國股市連續暴跌風潮。進入90年代后,先有日本泡沫經濟的崩潰和此后日本經濟的長期不景氣;再有1992年、1993年、1995年歐洲貨幣體系的動蕩和危機。不僅發達國家存在危機,發展中國家也未能幸免。1994年墨西哥的金融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俄’羅斯和巴西的金融危機都是突出的例證。這些危機爆發的具體原因和背景雖然不盡相同,但無不與世界經濟的無政府狀態,尤其是全球經濟的無計劃和少調節密切相關。
根據上面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1.根據材料一分析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獲得較快發展的原因。
2.根據材料三、四,說明世界經濟全球化對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作用。為什么說世界經濟全球化加深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發展
3.根據材料二、三、四,說明當今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對于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影響。
參考解析:
1.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獲得較快的發展,是多方面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①社會生產關系領域進行的調整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得到充分發展。70年代以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國際化的趨勢進一步發展,表現為政府在國際經濟領域直接出面,在推進市場開發、貿易保護和經濟協調等方面起到了獨特的作用。②以科技為導向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當代資本主義經濟仍有活力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是科學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科技發展對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達到70%左右,科技已名副其實地成為生產力發展的第一推動力。③資本主義經濟相互依存加深及協調的加強有利于發達國家經濟的發展。④國內外環境穩定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⑤掠奪第三世界的廉價原材料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
2.經濟全球化進一步加深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對資本主義經濟起破壞作用。①經濟全球化使資本注意基本矛盾擴展到了世界范圍.資本豐義牛產方式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導致的階級對抗和頻繁的經濟危機,也隨著經濟全球化在世界范圍擴展開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越具有世界性,經濟危機造成的危害就愈廣泛、愈嚴重。無論是階級對抗還是經濟危機,又都是逆經濟全球化進程而動的,從而對這一進程起著阻礙、破壞的作用。②經濟全球化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主導下的經濟全球化進程,必然伴隨著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它在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日益嚴重的貧富兩極分化。發達國家憑借它們在經濟中的優勢地位,依靠它們主導的資本主義剝削性的國際生產關系,攫取著經濟全球化的最大“紅利”;而廣大發展中國家則發展資金匱乏、債務負擔沉重、貿易條件惡化、金融風險增加,在經濟全球化中處于不利的地位,飽受貧窮落后之苦。從20世紀80年代,富國和貧國的收入差距從30倍猛增到60倍,到了90年代,最富有的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每日近100美元,而最貧窮國家每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80美元。即使在發達國家內部,貧富分化的趨勢也在發展中加劇,目前美國1%最富有的人所擁有的財富比90%的美國人的財富還多。③全球化使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更加難以調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主導的經濟全球化進程,一方面加深著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上的滲透,另一方面也加強著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市場和資源的依賴性,發達國家的再發展及其發展速度日益取決于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狀況?鐕酥寥蚪洕顒釉跇O大地擴展經濟空間的同時又造成經濟失控現象。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擴展到全球各地區的同時又使經濟危機更具有全球的規模,材料所舉的戰后一些世界性經濟危機如70年代的右油危機、80年代的結構性危機、90年代的亞洲金融危機都與世界經濟的無政府狀態和全球經濟無計劃調節密切相關。
3.當今世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的發展,一方面推動了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國家在經濟、政治上的穩定,這是當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于低潮的一個原因;但是,另一方面,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社會主義的成長。①經濟全球化既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又為生產力的更大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必將為社會主義在世界范圍取代資本主義準備日益成熟的社會歷史條件。②在發達國家,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每一次飛躍,都在為社會進步創造更為充分的物質基礎;③社會化大生產組織方式的日益發展與完善,將為揚棄資本主義私有制準備Et益完備的條件;④工人階級生活狀況、勞動條件、社會地位的改善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將使工人階級成為更加理性和逐步覺悟的社會力量,從而最終做出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歷史性抉擇。第61題
62材料1:歷史經驗表明:政治發展是一條單行道,開弓沒有回頭箭,走錯了路就很難回頭。政治體制改革、民主政治發展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十分重要,同時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設又是一項十分艱巨、復雜的任務。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十分謹慎。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不同,經濟體制改革即使出現了失誤,一般來說還不至于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政治體制改革就不同了!政治體制改革出現失誤就會導致全局性的錯誤,就可能釀成民族的災難。十七大強調,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正確方向。中國的民主是社會主義的民主,追求的是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人民群眾當家作主。
在現階段,這樣的民主需要中國工人階級和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是中國式民主的一大特征。為什么當代中國的民主政治中要有共產黨的領導?這是中國民主的性質和任務決定的。實現人民民主,需要人民的自覺意識,人民的自覺要靠先鋒隊的啟發和引導。人民需要由共產黨組織,才能集合成浩浩蕩蕩的革命和建設的大軍,-i-能完成歷史性的跨越、成就民族的輝煌。
十七大清楚地描述了中國未來民主政治發展的路徑。我認為,可以概括為三個重點:穩步擴大有序政治參與、積極推進政治協商和大力加強民主監督。
——摘自人民日報《房寧:如何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材料2:[記者]剛才溫家寶總理說除了做公仆的權利,沒有其他權利。我想這話不僅是對政府工作人員說的,更是對領導干部說的。我問的問題與此相關,也就是反腐敗的話題。最近陳良宇、鄭筱萸案件的查處和披露帶來很大的反響,我們也聽到了來自觀眾的聲音,一方面大家覺得特別的欣慰,因為加大反腐力度一直是人們的期待,而另一方面人們很憂慮,為他們看到的腐敗現象憂慮。如何有效地遏制一些行政領域權錢交易的現象?
[溫家寶]應該承認,隨著發展市場經濟,腐敗現象接連不斷地發生,而且越來越嚴重,甚至涉及許多高級的領導人。解決這個問題,首先還得從制度上入手。因為造成腐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權力過于集中,而又得不到有效的制約和監督。
第一,就需要改革我們的制度,比如你提到的,要貫徹我們已經制定的行政許可法,減少審批事項。政府部門掌握了大量的行政資源和審批權力,容易滋生權錢交易、以杈謀私、官商勾結的腐敗現象。
第二,就是要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減少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加強人民對政府的監督。今后,凡屬審批事項,特別是涉及人民群眾利益的,都要實行公開、公正和透明。
第三,要實行教育和懲治并舉的方針,讓每個干部和領導者懂得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對于那些貪污腐敗分子,不管發生在哪個領域,涉及什么人,不管他職務多高,都要依法嚴肅懲處。
——摘自新華網《溫家寶:中國經濟仍然存在結構性問題》
材料3:“政治體制改革不是一件‘應當’的事,而是一件‘必須,做的事!币虬l表《民主是個好東西》一文而格外為海內外關注的俞可平(中央編譯局副局長、比較政治與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說。俞可平認為,中國的政治發展將與經濟發展一樣,遵循增量改革或增量民主的道路,不可能發生整體的突變性改革,但是某些領域將不時會有一些突破性的發展。
他認為,中共十七大報告在論述政治體制改革時不僅重申‘‘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而且直接將這一部分的標題定為“堅定不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并且繼中共十六大將黨內民主視為“黨的生命”之后,將人民民主視為“社會主義的生命”,“這些都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對民主的重視和推進民主政治的決心”。
改革開放29年來,中國政治體制改革走過了一條漸進式的道路!案母镞M程是一個先易后難、先外圍后中心、先微觀后宏觀的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的不可逆的進程!弊鳛椤爸袊误w制改革研究報告”的主要執筆人,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說。
材料4:國家行政學院科研部主任、教授許耀桐的文章說,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實行社會主義民主,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要實現社會主義民主,必須通過政治體制改革。例如,在我國一些地方,民主政治制度并不健全,民主集中制形同虛設,變成了一把手說了算,搞家長制、一言堂,一把手成了特殊的黨員,不受監督和制約。這些弊端的根源在于體制上存在問題,必須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要“以發展民主政治為目標”。只有通過政治體制改革,掃除舊體制的障礙,才能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很顯然,政治體制改革和發展民主政治相比,前者是為后者服務的,是作為開辟和實現民主政治大好局面的方式、途徑。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上,曾經錯誤地把民主只當作手段,而否認民主也是目標。在把民主只當作手段的同時,又錯誤地認為手段是多種多樣的,民主并不是唯一的一種手段。如果不把民主作為目標,而只作為一種手段,勢必會在理論上得出這樣的結論:此時可以用民主的手段,彼時也可以不用民主的手段,從而導致了民主可有可無。政治體制改革有了發展民主政治這一目標,就不至于偏離方向,從而有了強勁的前進動力。
——摘自《新華日報))2007年4月2日
問題:
1.評價政治體制改革正確與否的標準。
2.結合材料2和材料4分析我國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必然性。
3.結合材料談談進一步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途徑。
參考解析:
1.政治體制指政治制度的具體表現與實現形式,主要指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工作制度等具體制度。鄧小平指出,評價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政治結構和政策是否正確,關鍵看三條:第一是看國家的政局是否穩定;第二是看是否能增進人民的團結,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產力能否得到持續的發展。
2.(1)我國政治體制本身還不完善,黨和國家現行的具體領導制度、組織形式和工作方式還存在一些缺陷。(2)政治體制改革是適應經濟體制改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需要。(3)政治體制改革是保障國家長治久安和穩定發展的需要。(4)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必然要求。
3.(1)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2)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3)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4)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權益。(5)堅持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特點和優勢,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為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第62題
63
材料1:1942年,毛澤東曾經在一次講話中指出:“我們要把馬、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國來,在中國創造出一些新的東西。只有一般的理論,不用于中國的實際,打不得敵人。但如果把理論用到實際上去,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方法來解決中國問題,創造些新的東西,這樣就用得了!
材料2: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兩者集中到一點,就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問題: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和重要指導意義是什么?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的區別和聯系是什么?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依據是什么?
4.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5.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如何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道路?
參考解析: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具體地說,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更進一步地同中國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結合起來,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現具體化。重要意義有:(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指引著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不斷取得勝利;(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提供了凝聚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強大精神支柱;(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倡導和體現了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和優良作風,不斷開拓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境界。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兩者的區別:(1)時代背景不同;(2)歷史任務不同;(3)目標不同。兩者的聯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繼承和豐富了毛澤東思想的精髓:解放思想、群眾路線、獨立自主;(3)在毛澤東領導下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經驗和教訓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借鑒。
3.我們黨在新時期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其理論基礎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科學繼承,其時代背景是對國際形勢和時代特征的科學把握,其歷史根據是對國內外建設社會主義正反兩方面經驗的科學總結,其現實依據是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對最廣大人民共同愿望的科學認識。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
5.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
公務員行測題庫【手機題庫下載】丨搜索公眾微信號"考試吧公務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