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答案與解析
1【答案】B。解析:韓非子的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聽取言論一定要尋求它的實際想法,觀察行為一定要尋求它的實際功效。這句話說明了實踐對認識的檢驗作用。故本題答案為B。
2【答案】A。解析:出自古訓:《增廣賢文》。意思是:用心的栽花,施肥、灌溉等都做了很多,但花卻總是不開,最后還是枯萎了;而隨意折下來的一只柳條隨意插在地里,從來沒有照料它,幾年過去,卻成了郁郁蔥蔥的柳樹。因為花比較難存活,而柳樹生命力頑強,才導致花不開,柳成蔭。這體現了人的意志受制于植物的本身的生長規律,故選項A正確。選項B和選項D在題中無體現,選項C說法錯誤,規律是可以被認識和利用的。
3【答案】B。解析: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則會阻礙事物的發展。題干中的“信”可理解為誠信。誠信作為一種意識,做人誠信,就會贏得尊嚴、朋友,就會路路暢通。誠信缺失,就會丟掉為人之道,立身之本,就會寸步難行。是否誠信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這體現出意識的反作用。故本題答案選B。
4【答案】D。解析: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內部矛盾(即內因)是事物自身運動的源泉和動力,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第二位的原因。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內因和外因辯證關系原理具有深刻的實踐意義,它是“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方針的哲學根據。正確處理獨立自主與引進外國先進技術的關系,既反對“閉關自守”,又反對“崇洋媚外”等方針,是它在實踐中的運用。故本題選D。
5【答案】B。解析:“寧無雞也不能沒有貓,因無雞不會挨凍受餓,而無貓則會挨凍受餓。”從這句話里可以得知,題目中的父親能夠分辨事物的主次矛盾,并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這個故事啟示我們在處理和解決問題的時候要注意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故本題答案選B。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