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鄧小平理論
1、鄧小平理論的形成
首先,鄧小平理論是總結我國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對社會主義進行再認識的產物。
近代,對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精神批判,產生了近代空想社會主義成為社會主義思想史的開端;馬恩繼承空想社會主義的優秀思想成果,總結了工人運動的經驗,運用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論證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趨勢和一般規律,找到了埋葬資本主義,實現社會主義的現實力量。
其次,當代國際形勢的新發展所形成的新的時代特征,要求社會主義順乎世界潮流,反映時代變化,這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國際大背景。
2、鄧小平理論的探索與實踐過程
十二大以后,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將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并及時提出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初步形成“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思想。
十二大到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十三大系統地論證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闡述了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社會主義理論方面取得的成果,回答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階段、任務、動力、條件、步驟以及所處的國際環境和時代特征問題,構成了鄧小平理論的基本輪廓。
十四大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基本內容做了全面的概括和論述,并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至此,鄧小平理論形成比較完整的科學體系。
3、鄧小平理論的精髓和首要問題
鄧小平理論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其二者的共同要求是:人的主觀認識要符合客觀實際,要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
首要問題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本質:“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薄
4、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征
首先,我國已具備了社會主義社會的一般特征: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思想文化;以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的經濟基礎。
其次,我國尚處于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
第三,建設社會主義需要一個較長的歷史階段。
5、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
《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在社會主義基本完成以后,我國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決定了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是經濟建設,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的全面進步,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現,歸根結底取決于主要矛盾的解決,取決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6、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述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基礎,是我們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出發點。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7、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
首先,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
其次,就我國來說,發展生產力是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徑。
最后,發展生產力,建立強大的社會主義物質技術基礎,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條件。
8、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
判斷的標準是:“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9、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提出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經濟不可逾越的階段,是實現我國經濟現代化的必要條件!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