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準確來說,今年的12月距離1978年12月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剛好40周年,在那次會議上,我們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決定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政策。所以今年是改革開放重要的一年,在事業單位考試中關于改革開放的考點也是屢見不鮮。那么關于改革,它到底是什么,它的實質是什么?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
眾所周知,我國在1956年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把生產資料私有的經濟制度變成了公有制的經濟制度,而在這種制度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計劃經濟,顧名思義就是有規劃、計劃地發展經濟。從而避免了市場經濟發展的盲目性、不確定性等問題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的危害。但是計劃經濟也有很多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一些方面:1.生產與需求嚴重脫節。2.計劃價格脫離實際。3.高度集中的經濟決策弊端多。4.經濟活動缺乏競爭。這些局限性阻礙了當時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進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要適應經濟基礎,所當社會生產力在進步過程中,如果一些體制機制有弊端的,不完善的我們都應該進行改革。所以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人們開始認識商品經濟的作用,并認識到我國計劃經濟體制存在嚴重弊端,必須進行改革。從此,人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改革開放不斷深化。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到十二大、十三大,我國一直在對計劃體制進行著修改,直到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講話,鄧小平同志指出:“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這一理論即是市場經濟理論,俗稱“貓論”。這一觀點突破了以往人們對于市場經濟屬于制度層面范疇的認知,而后為黨的十四大所肯定。黨的十四大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
所以直到現在,我國的經濟體制一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實行這種新的體制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生產力水平得到發展,綜合國力得到增強,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這足以證明改革是我國大踏步趕上時代的法寶,是必由之路和強國之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