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各省公務員考試 |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安徽 |
福建 | 廣東 | 廣西 | 海南 |
河南 | 河北 | 湖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新疆 | 西藏 | 陜西 | 甘肅 |
黑龍江 | 遼寧 | 吉林 | 內蒙古 |
山西 | 寧夏 | 青海 | 深圳 |
一、注意
1.請在試卷、答題紙上分別填上你的姓名和準考證號;
2.本卷總分100分,限時2小時;
3.仔細閱讀以下資料后,按照后面的申論要求,用藍(黑)色鋼筆、或簽字筆、圓珠筆在答題紙上依次作答。
二、資料
(1)在第2屆浙江·中國民營企業峰會上揭曉的2004中國民營企業競爭力50強榜單上,我省有26家民營企業榜上有名,其中前10名中,我省更是占據著7個席位。
2004年1至6月份,我省個私企業共實現總產值4594.46億元,銷售總額及營業收入3817.73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877.84億元,與2003年上半年相比,分別增長了20.96%、25.49%、24.58%。據省工商局提供的數字顯示,五年來,全省年均新發展個體工商戶34.3萬戶、新發展私營企業4.03萬家,遠遠高于全國平均發展水平。在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萬億的浙江省,CDP的71%、就業的90%、稅收的60%源自民營經濟。(2)隨著經營事業的擴展和與資本積累同步增長的社會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企業家認識到反哺社會的重要性,紛紛投身于社會公益事業。2003年杭州富陽一位低調的企業家一下子拿出1000萬元捐給當地教育部門。在浙江中部小鎮橫店,一位民營企業家的名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橫店集團董事局主席徐文萊不僅辦企業吸納大量當地農民就業,帶動老百姓一起走致富道路,還為當地老百姓建起了高中、大學。
(3)民營企業往往是家族企業,家族化經營帶有一定的封閉性,家族觀念根深蒂固,使得引入優秀人才比較困難。而企業又要發展壯大,急需人才加盟,此時只有從家族內部挖掘,結果家族中一些資質平平、能力一般的人進入企業管理層。盡管這些人不比其它員工的貢獻大,甚至還要小,他也會因自己的特殊關系而爭權奪利、不干實事,頤指氣使,自封“元老”,養尊處優并要獲得超額利益,這對執行企業的管理與激勵機制打擊很大,會嚴重影響到非家族成員的工作積極性,進而影響到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西子聯合控股公司董事長王水福表示深有感觸:民營企業素有“機制靈活、產權明晰”的特點,但在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后,就很難適應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家族情感”、“家族矛盾”往往成為企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要使企業繼續保持強勁的活力,就必須適應企業發展的客觀需求,適時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4)浙江的一家大型民營企業每年有幾十億元的產值,為了實現企業更高的發展目標,該企業前幾年每年引進100名本科(本科以上)大學畢業生,但今年企業不得不調整了這一引人計劃,因為前幾年引進的人才有一半多“跳槽”了。位于臺州的飛躍集團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縫紉機生產企業,但企業近年來的人才流失率達30%以上;而另一家生產醫藥的企業,人才流失率竟達70%。很多企業家都表示,人才難留,花了不少時間培養出來的員工,經常一走了之。
(5)時至今日,民營企業在電力、煤氣、水、交通運輸、郵電通信等基礎設施領域和金融、保險、旅游、教育、醫療等服務行業的發展仍然受到限制。在調研的企業樣本中,處于這些行業的企業數量很少,有些行業則根本沒有,民營企業當然難以在這些行業形成較強的競爭力。
在市場準人方面長期存在的對.民營企業的限制性政策,與外資在很多方面享受的“超國民待遇”的優惠政策相比,其歧視性顯得更加突出。、據統計,目前我國80多種行業中,允許國有資本進入的有72個,允許外資進入的有62個,而允許民營企業進入的只有41個。即使是一些已經放開的行業,民間資本進入的相關配套政策也沒有落實,在實際操作中不能做到一視同仁。
(6)我國的資本市場建立初期,即以服務國有企業改革為主要目的,在對發行、上市進行審批時,民營企業幾乎不可能得到指標。近年來,民營企業上市公司的增加也大多是通過“買殼”實現的,企業債券更是極少數國有大企業的“專利”。
以國有銀行為代表的大型商業銀行在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進行改革、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以后,商業銀行基本收回了基層支行的貸款審批權,減少了對中小企業的扶持。當前,主要以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民營企業為服務對象的中小金融機構,在資產的規模和質量、管理的水平和能力上都遠遠不能適應民營企業發展的資金需求,這種情況事實上造成了民營企業融資的“真空地帶”。在國家統計局對浙江民營企業的一次專項調查中,有45.7%的企業認為制約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的最主要障礙是融資困難,有66.4%的企業認為獲得金融機構的貸款很不容易。
(7)大量的浙江民營企業源于小型的社隊企業、集體企業或家庭作坊,開始時只有為數不多的普通勞動力,缺乏資金和技術,所從事的都是簡單的加工行業。后來,雖然生產經營規模不斷擴大,但最初的產業選擇路徑依賴使得大多數民營企業都仍然以這些初始產業作為主業。企業大多數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產品主要是居民日用消費品、紡織品和普通的五金、電器等。在去年一季度的出口中,一般貿易占九成以上,高技術產品出口僅一點零五億美元,低于全國二十六個百分點。權威人士曾形象地指出:“浙江的企業鋪天蓋地的多,頂天立地的少,核心競爭力不強。”
(8)在已進行的全國三屆“中國名牌”產品評定中-,浙江省共有50個產品品牌被評定為“中國名牌”,浙江“中國名牌”數量占全國總量的15%,位居全國前列。然而還是在浙江省,不少企業并不注重信用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積累。寧波的小家電、平湖的服裝、慈溪的燈具、義烏的玩具……九成左右是貼牌生產。在這些企業中,量多價廉往往是他們主要的市場營銷策略,為代理商、貿易商打工、做嫁衣的現象仍普遍存在。溫州市長劉奇說:“沒有貼牌生產,我們很難摸到國際頂尖品牌的生產、管理門道,但只有貼牌,企業只能是灌木叢,長不成參天大樹”。
(9)在紹興,人們反思歐美對紡織品接連不斷的反傾銷案;在溫州,人們剖析西班牙的燒鞋事件;在寧波,人們說起生產成本提升,勞動密集型企業開始外遷……大規模、低成本、低價格,浙貨最大的優勢,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10)20余年的風光之后,全國范圍內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買方市場徹底取代了賣方
市場,浙江經濟面臨的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僅一個“先發優勢”,已難以快速牽動浙江經濟這列越來越龐大的列車,經濟發展的“硬件”制約也開始浮出水面。
在某市,除基本農田外,可用于建設的耕地,按去年速度,再有七年,將全部用完。而在全省,土地資源緊缺現象已是普遍存在。2004年夏天為讓電子民,義烏2萬多家工廠一度全部停工,全國電力缺口1/4在浙江。地處江南水鄉的浙江近年來還面臨嚴重的“水荒”威脅,結構性和水質性缺水已經開始困擾城鄉。慈溪、玉環等城市,去年盛夏高溫季節,不少家庭異地大批購買瓶裝礦泉水,以補充生活用水不足。
省經貿委、發改委的同志給我們算能源賬:浙江的一次性能源,95%來自省外;浙江的經濟還屬于高投入、高耗能型。去年全省GDP增長14%,用電增加了22%。能源、資源、環境制約發展,作為資源小省的浙江,感受格外深切。
(11)伴隨著民營經濟的發展,浙商對政府的要求也日益“苛刻”。省長呂祖善表示,浙江地方政府長期以來的“無為而治”,固然釋放了民間的創業激情,但也使自己養成了“惰性”。浙江以后應像蘇南許多地方政府一樣,全力打造“有為”政府。省工商部門開展了企業創牌活動,爭取用三年時間,在民營企業中培育1000個知名商號,1000件著名商標,30個專業商標品牌基地,使浙江企業真正走上物理資本和倫理資本雙重積累的正道,依靠自主知識產權抬頭挺胸走天下。
已經保持了25年高速增長的“浙江列車”,究竟還能快跑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