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背景】 一段“打鐵花”視頻引來千萬網友圍觀,一款“新中式”服裝讓年輕群體追捧不斷,一場古箏直播讓全球網友驚嘆連連。非遺線上傳播、傳承人直播帶貨漸成常態,戲曲藝術和短視頻的聯姻,催生了不少圈粉佳作。一段時長15秒的京劇老生開懷大笑視頻,收獲2000萬次觀看和80萬次點贊;運用屏幕動態貼紙,網友也扮上臉譜、過一把戲癮……
從“觸網”到“融網”,網絡成為傳承的重要渠道,中國傳統文化也在深度擁抱網絡,突破傳統圈層,在更廣闊的領域擦出新火花。
【模擬試題】 請談談你對“國風”傳承,從“觸網”到“融網”的看法。
【中公解析】1.概括話題,表明態度。
從“觸網”到“融網”,一字之差卻是一個文化發展的里程碑,不僅改變了傳統文化傳播方式,也為傳統文化保護、創新帶來了新的機遇,我們應該抓住這機遇,更好地利用科技手段,將傳統文化進一步發揚光大。
2.分析現實意義。
(1)傳統效率的提升。線上平臺能夠快速覆蓋更廣泛的受眾,使得傳統文化能夠迅速傳播到全國各地乃至全球,提高了傳播效率。
(2)互動性和參與度的增強。線上平臺的互動性使得公眾可以更加便捷地參與到傳統文化的體驗和討論中,增強了文化的參與感和體驗感。
(3)內容形式的創新。線上平臺支持多媒體內容的創作和分享,如視頻、音頻、動畫等,這些形式更符合現代人的信息接收習慣,有助于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
(4)利于文化弘揚和文化自信。吸引更多的人關注國風代表的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不僅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傳播方式的創新,更是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體現。
3.分析挑戰。
(1)文化原真性的考驗。隨著互聯網上的“國風”“國潮”越來越熱,也有人提出了擔憂。比如一些博主發布的內容真假難辨,質量良莠不齊,甚至有為賺取流量惡意誤導之嫌。因此線上傳播可能會導致傳統文化的原真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曲解。
(2)知識產權的保護。隨著傳統文化內容的線上分享,隨意剽竊視頻、搬運視頻,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因此知識產權保護成為一個重要挑戰。
4.提出措施。
(1)完善標準和規范。政府聯合行業頭部平臺等多方力量應加強協作,共同推動國風文化線上發展的規范化和標準化。制定國風文化內容的制作和傳播標準,確保線上展示的文化內容與傳統文化的原真性保持一致;制定和完善有關國風文化知識產權的法律法規,明確線上文化產品的版權歸屬和使用規范。
(2)加強文化教育。通過線上教育平臺,普及國風文化知識,提高公眾對傳統文化原真性的認識和尊重;通過多渠道普及版權知識,增強公眾的版權意識,鼓勵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
(3)鼓勵原創內容。鼓勵和支持原創國風文化內容的創作,避免對傳統文化的曲解和誤讀;同時鼓勵公眾舉報侵權行為,參與文化內容的評價和反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