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規定政府部門有責任監管基金會,督促其報告收支情況,保持透明。那現在相關監管部門“又去哪里了”?顯然,基金會敢于不報告,不是因為膽子大,而是有關部門不作為,放任基金會既不報告全文,也不報告摘要,如此百般呵護,有沒有貓膩?
據《新京報》報道,基金會中心網的數據顯示,浙江、廣東、北京等10大登記機關所管理的基金會中,竟然有83%的基金會不向社會公布捐贈收入和善款流向。事實上,這10大機構管理的基金會數量占全國的54%,資產占全國的83%,每年的捐贈收入和公益支出額占全國的80%以上。粗算起來,等于全國善款的2/3來去不明,這真非同小可。
基金會的透明之路該怎么走?
按基金會管理條例和基金會信息管理辦法,基金會需要披露年度工作報告的全文和摘要。通常情況下,全文中有善款的收入和支出,摘要只有收入,沒有支出。浙江等地方做得最好,報告的全文和摘要都公布了; 廣東和江蘇雖然基金會數量位列前茅,但在透明指數卻排在倒數幾位,善款收入和支出都是未知數。北京稍好,但也只有17家基金會占全市基金會總數的8%披露了年報全文,其他的都只公布了摘要。
基金會不公布善款收支情況,固然不等于一定有問題,但至少給公眾留下了許多懸疑,這顯然不利于基金會開展募捐活動。2008年汶川地震國內捐款總額達到高峰之后,迅速回落,有官方背景的基金會募款尤為不景氣,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公信力不足。在這種情況下,保持信息透明,理應成為基金會自救的首要策略,孰料大佬們穩坐釣魚臺,不管公眾如何急切地想知道“善款去哪里了”,卻絲毫沒有公開收支情況的打算。如此怠慢的態度,叫人不得不懷疑,這些人是不是已經不準備在這個圈子里混了?
基金會不公布收支情況,不管如何不正常,至少可以理解,因為賬目不清、不便公開,也是今日許多公辦基金會常有的事。此前不久,某家基金會的賬目甚至在以億為單位的數據中,出現了小數點“點錯了地方”這種錯誤。如此“混賬”,當然見不得公婆,雖則不可原諒,畢竟還能理解—“人家就這水平,不想丟人現眼,不讓人看還不行嗎?”
問題在于在世界各國,公益性基金會公布賬目都不是純粹自愿、自主行為,而是一種法定義務。公益機構拿公眾的錢,既不是政府收稅、公民必須依法繳納,也不是企業買賣,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完全是因為公眾聽基金會說得好聽,“服務于公益”,才心甘情愿拿出辛辛苦苦掙來的錢,交給基金會去扶貧幫困。對此,基金會難道就不該有個反饋,讓人知道到底怎么用的、給了誰、憑什么給、解決了什么問題?如果一點動靜都沒有,那誰能擔保不是被“內部消化”,拿去吃喝、買奢侈品甚至用于更見不得人的地方了?
可是,公眾的錢一旦脫手,基金會耍賴皮,就是不報告,個人確實毫無辦法,所以,法律規定政府部門有責任監管基金會,督促其報告收支情況,保持透明。那現在相關監管部門“又去哪里了”?顯然,基金會敢于不報告,不是因為膽子大,而是有關部門不作為,放任基金會既不報告全文,也不報告摘要,如此百般呵護,有沒有貓膩?
公務員行測題庫【手機題庫下載】丨搜索公眾微信號"考試吧公務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