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資料】
繼2017年以來,西安、武漢、南京等多個城市為吸引招攬人才,紛紛出臺具體舉措,開出住房、戶口、補貼等優惠條件,其力度之大,紅利之多,甚為罕見。眼下,高校畢業生求職在即,他們的求職選擇,也正受到當下各地引人政策的影響,而能否吸引到大學應屆畢業生,也是考驗引人政策成敗的關鍵指標。
【標準表述】
各大城市頻繁出現的“搶人才”大戰,是尊重知識、重視人才意識的覺醒,也是對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焦慮,是經濟結構轉型、新舊動能轉換、發展方式轉變的倒逼,也是適應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發展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可以預見的是,城市之間的人才競爭,乃至國際人才競爭將是常態。廣泛引進人才,實現人力資源的流動、開放對城市的活力和發展非常重要。從世界發展經驗看,城市積聚人才越多,活力越高,發展越快。
大學生爭奪戰的背后有兩個重要因素:
第一,目前,國家的城市體系發展戰略有所轉型,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收緊了落戶門檻,這對于二線城市而言是一個改進城市品質的大好時機。同時,在人才爭奪的競爭中,人才本身在城市的定位中也是分層次的:對于高端人才,城市提供的政策優惠的含金量會更高。
第二個方面,國家的城市發展戰略正在經歷轉型,而這些二線城市紛紛搶奪人才、提高城市品質,這實際上是在對接國家新的戰略,使得國家轉型的政策能夠更好地落地。
【具體措施】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首要在聚,核心在用。“聚才”能否“用才”“引才”能否“任才”,同樣考驗城市的產業發展水平。城市產業發展不充分,基礎弱、水平低、結構單一,人才引來無用武之地,最終也只能是得才即丟才。
城市引人、用人,不能一味追求高大上、高精尖,更沒必要以學歷論英雄。每個城市秉性特點各異、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產業結構不一、區域定位存在差異。關鍵在于牢固樹立人人皆有用的觀念,按照量體裁衣、量才任用的原則,既引才輸血,更注重育才造血,著力在打造特色產業,優化營商環境,搭建用才平臺等方面下功夫。
對于人才來講,主要看重的仍是個人發展前途。為此各地在人才引來之后,能否擘畫好城市的發展路徑,走出高質量發展的道路,讓人才對前景有清晰預期,其實并沒有背離已有的城市發展經驗。做好這個基本功,才能從根本上實現引進人才的初衷。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