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各省公務員考試 |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安徽 |
福建 | 廣東 | 廣西 | 海南 |
河南 | 河北 | 湖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新疆 | 西藏 | 陜西 | 甘肅 |
黑龍江 | 遼寧 | 吉林 | 內蒙古 |
山西 | 寧夏 | 青海 | 深圳 |
5.加強管理,保護資源,實現有序開發和綜合利用。針對目前全省自然資源和環境狀況相對薄弱的現狀,必須進一步落實保護措施,切實加強管理,以確保自然資源在西部大開發中實現有序開發和綜合利用,防止掠奪式開發利用。一是保護好天然林草資源,落實林業采伐政策,嚴禁亂砍濫伐;二是加強對已治理區域的管理和保護,對自然及人為造成的破壞及時采取維修和彌補措施,提高治理保護率;三是堅決制止新的墾荒行為,嚴格推行封山禁牧,把人工治理與植被的自然恢復結合起來。避免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發生,防止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四是要堅決關閉和取締“五小”企業,對地、市、縣屬工業污染源進行綜合治理,不符合排放規定的企業不允許開機生產,保護空氣和水資源不受污染;五是對地下礦產資源和旅游資源要詳細規劃,配套建設各項開發設施,逐步開發利用,不搞急功近利、竭澤而漁,杜絕破壞性、掠奪性開發;六是要進一步落實環保建設責任制,認真貫徹執行環境保護法,加強環保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執法水平。確保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做到資源能夠可持續地利用,環境能夠可持續地維護。
6.政府應把保護生態環境工作真正做到實處,“把好事做實,把實事做好”,不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然而,事實上卻往往出現人們不愿看到的現象。淮河是國家重點治理的“三河三湖”工程之一,在2004年8月初卻出現了驚人的一幕:淮河部分支流一場暴雨,使沿途各地藏污閘門被迫打開;5億多噸高指標污水形成150多公里長的污水帶,“掃蕩”淮河中下游。而淮河治污,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已花費了十年多的時間,其成果竟然是這樣的“輝煌”。而在此之前國家有關部門的統計則成績不小,據國家環保總局統計,主要污染物硫酸為70萬噸,10年降低了約50%,為“逐年下降”;而隸屬水利部的淮河水資源管理局測定200年污水排放量123萬噸,接近治理前水平。然而事實是淮河“河蚌死了,野鴨死了,魚蝦全死光了”。淮河治理,歷時十年,投入數百億元,涉及1.8億人口。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和環保部門,只是“口頭治污”“書面治污”,只出數字、沒有成果,貽害國家、貽害百姓這充分說明一些政府部門的官僚主義和瀆職,被人們稱為“十年治污十年丑”。
7.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開展資源節約活動,推進資源節約工作,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是緩解資源瓶頸制約,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重要內涵就是實現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它是通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途徑實現發展的社會進步過程,對實現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根本轉變,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一方面表現在工業生產環節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另一方面,表現在資源節約型的公眾生活消費領域,主要涉及居民生活用能、公共建筑用能和交通節能,即住房和汽車領域。從總體上看,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主要包括節能、節水、節地、節材、資源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等內容。而要建立節約型社會,不僅要靠政府、社會的輿論宣傳,更要靠相關法律、法規、政策,而最重要的是靠我國人民的共同努力。
更多信息請訪問:考試吧公務員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