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資料】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標題《江蘇給力“文化強省”》讓不少人有些“意外”。有網友將這一標題截圖發布在微博上后,網友紛紛大呼“標題給力”。一向嚴肅嚴謹的《人民日報》用了一個如此“潮”的標題,引發熱議也不奇怪,但火到這個程度倒真有點出乎意料。作為網絡語言,“給力”意思類似于“牛”、“很棒”、“酷”,常作感嘆詞用。不管“給力”用得到底對不對,《人民日報》取這么一個標題,至少說明大家看到了貼近民心的話;也說明如果主流媒體對網絡民意作出了及時的認可和回應,是會受到大多數人的歡迎的。“給力”如今的大熱與2009年被字句大熱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它其實反映的是社會公眾的一種期待和訴求。“給力”有多熱就說明平時“不給力”的事有多少。如果在“被時代”,公眾希望有一種力量能改變普通百姓“被動性”的命運,將他們從無力感中解脫出來,那么在“給力”橫空出世以后,公眾更希望,不管是在哪個領域,都能讓他們看到“給力”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處事態度。
【作答要求】
根據材料內容,結合我國實際,以“從‘被××’的流行到‘給力’的大熱”為副標題,自選角度,自擬標題,寫一篇議論文。(40分)
要求:(1)觀點正確,主題鮮明,分析合理;
(2)論述深刻,語言流暢;
(3)字數在800-1000字。
【范文】
實現政府三大轉變 著力提升政府公信力
——從“被××”的流行到“給力”的大熱
西方哲學家史里斯•博克說:“信任是我們必須保護的東西,因為它就像空氣和水源一樣,一旦受損,我們所居住的社會就會土崩瓦解。”如何拯救政府公信力,已成為世界性課題。“被就業”、“被小康”、“被高速”等被字句的出現,以一種更加強烈的方式,表達著民眾對政府的數據或說辭的懷疑與不信任。
“被××”和“給力”都是近兩年大熱的網絡用語,被主流媒體和廣大網民們爭相使用和模仿。這二者的出現有著相似的原因——都反映出社會公眾的一種期待和訴求;同時又揭示出一種民主的覺醒:由被動到主動,由民眾的消極抵抗到尋求政府的積極解決。正是這種覺醒、這種懷疑精神,成為扶正公權力、防范各自潛在危險的動力之源,對政府信息的公開、權力的監督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使政府的舉措更加“給力”,各級政府應盡快轉變政府職能,著力提升政府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