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金融危機如海嘯般襲來,給各級政府造成了空前壓力,也帶來了更為嚴峻的民生問題。“禍兮,福之所倚!惫湃说拿越沂玖宋C與轉機的辯證關系,悲觀的人才會面對危機空自興嘆,明智者卻總是善于從危機中發現并把握轉機。
無須諱言,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持續蔓延、世界經濟增速明顯放緩,對我國經濟的負面影響日益加深。外需減弱引發了中小企業“倒閉潮”,進而導致農民工“返鄉潮”,各級政府領導辦公桌上本已理不盡的民生案卷,又增加了一摞新的難題。黨中央和國務院強調始終要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民生是群眾利益的集中體現,改善民生就是解決人民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因此,改善民生是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是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也是政府踐行莊嚴承諾的具體體現。正如安南等西方政要所指出的,在當前的危機環境中,弱者是最需要關懷的。政府難,百姓更難。越是困難的局面,越是需要政府向百姓雪中送炭。
當前形勢下,改善民生,不僅是政府幫助群眾共渡難關的現實需要,也是償還歷史欠帳、為未來打下基礎的需要。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的城鄉二元結構,造成了過于懸殊的城鄉差距,導致蘊含巨大潛力的農村市場遲遲難以啟動;由于改革方向、制度設計和配套措施的偏差與缺失,中低收入群眾上學難、看病難、養老難、住房難普遍存在,群眾沒錢花、有錢不敢花成為啟動內需的最大障礙;同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的長期滯后,對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構成了“瓶頸”。這些在過去由于資金有限、政府要保障的領域方方面面,一時無力很好地解決;國家為應對危機,推出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新增投資4萬億元,為各級政府提供了充足的底氣,開啟了彌補歷史欠帳的時間窗口--改善民生此其時也!
在特殊時期改善民生,既要解決現實問題,又要注重解決歷史問題;既要滿足當前的迫切需要,又要注重為長遠發展奠定基礎、注入后勁。首先,要加大對民生領域的投入力度。把改善民生作為擴大內需的優先投資領域,安排資金,支持教育優先發展,著力解決學校校舍和基礎設施落后問題,資助貧困學生接受教育。支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解決低收入人口的社保和住房問題,消除其后顧之憂。其次,進一步加強就業工作。要把促進就業擺在各項民生任務的首位,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擺在就業工作的首位,廣開渠道、千方百計促進高校畢業生和農民工等待業人群就業。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信息優勢和資源優勢,為待業人員送崗位、送培訓、送政策,在急需人才和勞動力的地區、單位和待業人群之間做好雙向服務,促進待業人員就業,扶持其自主創業。最后,要重視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大力加強農村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彌補制約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薄弱環節,為努力實現跨越式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只要方向正確、措施得當,把中央的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在保民生、紓民困的同時,勢必還能做到轉“危”為“機”,使經濟社會進入跨越式發展的新境界;而得到民生實惠的百姓,也必將更愿與政府站在一起,共克時艱。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