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一、立意結構
1.立意
總論點——解決當前物價問題,政府需綜合運用經濟、行政、法律手段多管齊下。既要做好穩定物價的“減法”,更要做好補貼低收入群體的“加法”。
分論點——要做好穩定物價的“減法”就要用好“有形無形兩只手”,需改革完善價格形成機制;要做好補貼低收入群體的“加法”,需探索建立最低工資標準與物價漲幅的聯動增長機制。
2.結構
解決問題型結構。文章標題采用對仗式結構,開篇之前即一針見血地提出文章論點,可以有效保證文章寫作思路的連貫性。
文章第一段“提出問題”。作者一反常態,突破申論文章開頭寫作套路,直指文章問題所在,簡潔明快地提出問題,酣暢淋漓。
文章第二段“分析問題”。作者通過對問題內外因的探究,深刻地分析問題,同時表明解決問題的重要意義,并提出文章總論點。
文章第三、四段“解決問題”。作者根據總論點,從“減法”、“加法”兩個角度新穎別致地提出了“改革完善價格形成機制”與“探索建立最低工資標準與物價漲幅的聯動增長機制”兩條對策。
文章第五段,通過引用民諺俗語,著重強調了物價問題對民生的重要意義,同時總結文章分論點,闡釋意義。需要考生注意的是在引證文章觀點時,不一定要非“文言詩詞”不可,近年來,公務員工作更注重“接地氣”,考生在寫作文章時可以適當引用民諺俗語,反映最底層普通民眾的愿望、訴求、利益。
二、知識儲備
最近一段時間,我國初步實現了物價趨穩的可喜局面。盡管如此,由于國內外多種因素的作用,今后一個時期引發物價上漲的潛在因素正在形成和強化,長期通脹風險必須引起高度關注。
國際方面,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將引發全球流動性充裕。同時,為應對債務危機下財政緊縮政策對歐洲經濟增長和就業的壓力,歐盟也必然會選擇寬松的貨幣政策。這些已成為誘發中國通脹的重要基礎性因素。
在此背景下,受地緣政治和氣候因素導致的供應緊張以及投資者避險情緒的影響,糧食、石油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總體將呈上漲趨勢,帶動我國大宗商品價格上漲。
國內也有不少可能引發長期通脹風險的因素。
首先,在未來幾年內,落實“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決策和推進城鎮化進程力度的加強會帶動信貸投放與財政支出的較快增長,這對物價整體上漲可能形成潛在壓力。
其次,當前物價存在結構性通脹的特點,新鮮蔬菜與水產品等部分價格依舊處于高位運行。與此同時,對未來經濟恢復性增長的預期已經阻止了物價持續緊縮的走勢并呈現上揚態勢,通脹預期已現端倪。
此外,未來幾年內,還存在熱錢大規模流入我國的可能,這會帶來我國房地產、股市、商品現貨期貨以及民間借貸的投機炒作,誘發資產價格泡沫,助長物價上漲與通脹預期。
隨著人口紅利趨于下降和與之相伴的勞動力成本上升,產品成本也將上升。推動產品成本上升的因素還有資源稅改革。在當前物價水平較低時,開展資源稅費改革可能不會帶來物價的明顯上漲。但是,這種價格機制一旦形成,在經濟持續增長和對資源性生產要素需求持續增加的條件下,容易形成加速上升的成本推動型通脹。
最后,收入分配改革加快了非富裕階層居民財富的增長,這一階層的邊際消費傾向通常高于高收入者,居民消費需求隨之呈現的長期增長趨勢,也將對物價上漲形成長期持續拉升力量。
基于上述判斷,調控物價需要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關系。一是物價穩定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要以經濟增長目標為主,同時兼顧物價穩定目標,力爭保證物價漲幅低于經濟增速和居民收入增幅。二是需求與供給之間的關系:未來穩定物價的重點應從控制需求轉向改善供給和完善體制機制。三是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要逐步完善價格形成機制,并適時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彌補市場缺陷,運用市場手段調控物價。四是價格改革與物價穩定之間的關系:要選擇好價格改革的時機和力度,同時完善配套措施。
三、精彩語句
1.民生利益無小事,穩定物價是心聲。
2.物價調控既是國家之責,更是檢驗各級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的試金石。
3.既要做好穩定物價的“減法”,更要做好補貼低收入群體的“加法”。
4.解決民生問題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問題是最大的政績,心頭裝著百姓冷暖,敢于作為、善于作為,才會最終取得物價調控的效果。
關注"考試吧公務員"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公務員報名、真題答案、備考信息!
公務員考試題庫【手機題庫下載】丨搜索公眾微信號"566公務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