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考2014年A類讓考生以《“委屈”的背后》為題寫篇文章,令很多考生茫然無措。材料講述的是因為航班延誤導致乘客、機場、航空公司各方委屈,體現的是在社會管理中如何增強法制意識、如何協調各方矛盾、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的深刻話題,高度契合了十八大報告中創新社會治理的方針。
其實,類似航班延誤這樣帶來的矛盾激化的問題在改革中的中國比比皆是,如今的中國普遍呈現矛盾叢生的狀況:師生矛盾、干群矛盾、窮富矛盾,城鄉矛盾——職業之間、行業之間、群體之間缺乏相應的體貼與同情,謾罵、諷刺、揶揄、抨擊、以暴制暴、“破罐破摔”現象不絕于耳。
而種種矛盾中,又以醫患矛盾最為突出。目前,有調查顯示,將近七成的受訪醫學生認為醫患關系緊張會影響自己的職業選擇,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表示對醫生這一職業產生過困惑,近三成醫學生不想當醫生。
醫患關系該何去何從?種種類醫患關系的社會矛盾該何去何從?下面這篇文章,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
【范文】
現如今,醫患關系似乎陷入死局。在這個局中,沒有人是局外人:患者未能康復甚至死亡;患者家屬承受痛苦;醫生備受指責,行醫資格遭遇危機,打擊行醫自信心;醫院名譽受損,承受經濟損失,甚至惹上官司。
身處同一個局,醫患之間應該如何相處?或者我們要問:醫患之間應該是一種什么關系?有人說是消費關系,也有人說是契約關系,還有人說是親人關系。其實,我國著名肝膽外科專家吳孟超說得好:醫生治病,就好像把病人一個一個背過河。這個比喻形象而深刻!
強者自渡,圣者渡人。醫生治病,恰如圣者“渡人”。圣者“渡人”尚有一定的選擇性,然而醫生卻不容猶豫,不容選擇。一旦接收了病人,二人就形成了利益共同體,能否實現共贏不僅取決于醫生的醫術,取決于其職業道德,更取決于患者的配合程度。
患者或患者家屬在確定醫療行為時,往往面臨兩種極端選擇:一種是完全交給醫生,但卻容易在治療失敗后將全部責任推給醫生,這往往也導致了醫生在行醫時“隔岸觀火”,處事不決斷以逃避責任。當然也會出現過度醫療、收取紅包等不良醫療行為;另一種是對醫生完全不信任,認識不到疾病的危害性和緊迫性。
患者不配合,醫生就心有余悸。背人過河難免“月黑風高”、“河水湍急”、“暗礁密布”,醫術再高明也難免“深一腳淺一腳”,醫學的風險性時時處處都存在。因為人體千差萬別,即便同樣的疾病、同樣的治療方法,結果也未必一樣。
這就如同坐飛機。飛行員和乘客也同處一個“局”,利益完全一致,誰都不想出事,誰都不想延誤。包括空姐、包括機場、包括民航。然而遇到惡劣天氣,航空管制,飛機出現延遲、返航、迫降、停運,也是正常的事情,如果乘客一味指責飛行員等主體,不僅于事無補,反而會愈演愈烈!
這也如同接受教育。“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中國父母的夙愿。然而,和醫生一樣,教師也是世界上最難也最偉大的職業。因為前者是背人過河,后者是背人登山。前者追求健康和長命百歲,后者追求成才,然而這兩者都是有著巨大的風險的。“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如果我們的父母多些理性,多些將心比心,就不會出現種種師生對立等矛盾了!
醫患矛盾等迷局的產生,或許有太多的原因,破解方法也絕非指望一劑猛藥,讓眾神歸位,該政府行動的,決不能逃避問題;該民眾行動的,也不能躲避責任。從某種意義上講,民眾的作用絲毫也不小于政府。
醫學不是一門純科學,醫學的成功也不僅指醫學這一科學,而是跟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只有全社會尤其是民眾都切實積極行動起來,才能優化醫療環境,實現多方共贏!
關注"566公務員"官方微信,獲取最新資訊、職位表、真題答案等信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