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人為本 提升城市溫度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進程高速發展,從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到大量農民遷入城市,在其中不僅能看到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還能看到國家經濟實力的大幅上漲,顯然中國正在城市建的道路上中大步前行。然而在這份傲人成績的背后也有許多不容忽視的挑戰,從城市病的高發之勢,到歷史建筑的大肆破壞,不難看出城市建設也缺少應有的智慧與思考。因此,為了提升城市的溫度,我們必須凸顯人的地位。
城市建設需要問計于民,鼓勵群眾共建共享。“孤舉者難起,眾行者亦趨”合作共贏自古便是東方文化的重要組成,而當下城市建設飽受詬病,更需要建設者轉變思路,學會匯集群眾力量。首先鼓勵群眾參與城市建設有效的保證了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讓群眾對于政府的工作可與理解和支持,增加城市溫度,其次也有助于政府更好地傾聽群眾心聲、了解群眾意愿,制定出符合群眾心意的城市規劃,最后群眾中一些相關領域的人才也可能為城市提供更具智慧的方案,以彌補政府專業性的短板,因此不難看出,群眾參與對于城市建設的重要意義。
城市建設需要保留文脈,保護城市歷史建筑。古城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載著地方文化、記錄著歲月的變遷,不僅是人們鄉愁的寄托,更是文化傳承的保障。然而當下孤存維護卻令人堪憂:從目關短淺、大肆破環歷史建筑,到唯利是圖、過度開發失去韻味。凡此種種不僅讓地方建筑文化失去依托,出現不可逆轉的文化斷層,而且能直接造成此類文化的毀滅性消亡,減少人們對于古城的記憶與留念,因此我們務必注重古建筑維護,通過保留古建筑文化,以保障我國文化的傳承不惜。
在“兩個百年”的視野中,在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上,城市規劃建設雖然是艱巨的課題、難啃的骨頭,但無疑也是值得寫入時代進程的濃厚一筆,知所從來,思所將往,在保留城市記憶的基礎上,矢志保障群眾參與,讓群眾真正的成為城市的管理者、建設者,方能提升城市應有的溫度,讓城市具溫情,也必能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偉大事業、實現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夢想中。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