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 (一)指導思想。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以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為核心,以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為關鍵,以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為重點,以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為基礎,努力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
3.資格類
(二)總體目標。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總體目標是:通過全黨共同努力,使黨始終成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黨,成為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執政黨,成為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潔的執政黨,歸根到底成為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永遠保持先進性、經得住各種風浪考驗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社會和諧、人民幸福。
(三)主要任務。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主要任務是:按照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要求,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應對國際局勢和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全黨要緊緊圍繞上述任務,立足現實、著眼長遠,抓住重點、整體推進,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創建新機制、增長新本領,全面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使黨的執政方略更加完善、執政體制更加健全、執政方式更加科學、執政基礎更加鞏固。
四、如何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 (一)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首先要提高黨領導發展的能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既是一個偉大創舉,又是一個全新課題。要適應世界經濟、科技發展趨勢和我國改革發展的新形勢,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和運行特點,自覺遵循客觀規律,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市場機制的作用,不斷提高領導經濟工作的水平。
第一,牢固樹立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戰略思想,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推動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要緊緊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著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全面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的作用。科學確定到二0二0年發展的總體思路和重大戰略,抓緊研究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及時全面分析經濟形勢,增強預見性,準確把握經濟運行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適時提出和有效貫徹應對的方針政策,防止大起大落,推動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第二,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更好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深入體察人民群眾的意愿,切實把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體現在黨領導發展的大政方針和各項部署中,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把推進經濟建設同推進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統一起來,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推動建立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有效體制機制。建立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在指導方針、政策措施上注重加強薄弱環節,特別要重視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重視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支持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其他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重視擴大就業再就業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重視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重視計劃生育、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安全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積極推進。
第三,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始終站在時代前列領導和謀劃改革。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仍處在攻堅階段,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的任務還很艱巨。要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圍繞改革的重點和難點,鼓勵大膽探索、勇于實踐,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發展的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切實解決好關系經濟體制改革全局的重大問題。正確處理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關系,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使兩者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正確處理按勞分配為主體和實行多種分配方式的關系,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注重社會公平,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實采取有力措施解決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正確處理市場機制和宏觀調控的關系,堅持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強和改善國家宏觀調控,促進國民經濟充滿活力、富有效率、健康運行。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合理劃分經濟社會事務管理的權限和職責,做到權責一致,既維護中央的統一領導,又更好地發揮地方的積極性。正確處理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方面改革的關系,加強統籌協調,使各項改革互相促進。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注意把握好改革措施出臺的時機和節奏,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
第四,掌握對外開放的主動權,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密切關注世界經濟形勢變化,制定和實施正確的涉外經濟方針政策,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注重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既立足于國內需求又大力開拓國際市場,既充分用好內資又有效利用外資,既依靠和開發國內人力資源又借助和引進國外智力。提高引進外資質量,堅持引進先進技術和消化、吸收、創新相結合,提高自主開發能力,保護知識產權,增強關鍵行業和領域的控制力,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推動建立健全妥善應對國際貿易爭端的機制,善于運用國際通行規則發展和保護自己。第五,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完善黨領導經濟工作的體制機制和方式。黨領導經濟工作,主要是把握方向,謀劃全局,提出戰略,制定政策,推動立法,營造良好環境。地方黨委要結合本地實際,確定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點,加強和改進對經濟社會重大事務的綜合協調,確保中央的方針政策和各項部署的貫徹落實。涉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重大方針政策、工作總體部署以及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問題,由黨委集體討論決定,經常性工作由政府及其部門按照職責權限決策和管理。黨委要支持政府依法充分履行職責,推動政府依法行政,加快轉變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真正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主要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管理經濟活動,集中精力抓好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