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給定材料 |
資料5
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也能享受“同城待遇”了。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不僅實現了“有書讀”的目標,“讀好書”也不再是夢想。孩子們享受到了同等教育,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近年來,幾乎每年都有新的政策出臺。2006年浙江省政府出臺的《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實施意見》指出,各級政府要將農民工同住子女義務教育納入教育事業發展規劃;2008年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工作的意見》規定,2008年秋季起,凡符合入學條件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與當地學生享受一樣的免費政策。
“以流人地政府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享受同城待遇,是各地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問題始終堅持的原則。2011年,在浙江就讀的120.49萬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中,有89.7萬人在公辦學校就讀,占74.2%。
貴州省都勻市2012年中考報名作出政策調整,明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中考可在父母務工所在地就讀學校報名并參加考試。據了解,凡外來務工、經商人員隨遷子女,只需出具父母在城市務工的工商營業執照或用工單位證明、暫住證、父母原籍戶口本等證明材料,就可以到父母務工所在地的學校接受初中教育,與當地學生享同等待遇。參加中考報名時,由教育局派:工作人員到各學校審核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或轉學時提供的相關材料,審核合格的,由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讀的學校在規定的時間內,統一在本校為他們辦理報名手續,不再需要進城務工人員本人帶有關證明和學籍檔案到市招辦報名。
據了解,2012年中考期間,都勻市共有近800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參加了就地中考。
資料6
蔡婷婷老家是河南信陽,她5歲來杭州,在杭州讀幼兒園、小學、初中,“我已經把自己當成杭州人了,希望一直在杭州讀高中、讀大學。”2012年的暑假,蔡婷婷的爸爸打聽到一個消息,說浙江省還不能異地高考,既然不能在杭州高考,就打算初三轉回老家。“爸爸說,我的成績還可以,要考個好大學,就得提前適應老家的學習。”暑假里,蔡婷婷已經辦了一個暫時的轉學證明,只等回老家辦一個手續,就可以回去讀書了。
“我在老家試讀了一個星期后,爸爸聽說浙江可能也要實行異地高考,又回來了,決心試一試,希望能有好消息。”蔡婷婷說,十多年在杭州學習、生活,回到老家讀書,蔡婷婷需要適應。“班級氛圍要適應,課程要適應,老家的生活習慣也要適應,真的很不容易。”
在杭州,蔡婷婷班里40個學生,老家一個班50多個學生,教室里擠擠的。
“兩地的課程不一樣,比如一元二次方程,杭州早就上過了,老家還沒上;二次函數,那邊已經上過了,我們這邊還沒教。”這種差異,蔡婷婷很不適應。老家的這所初中,是當地一所比較好的學校,硬件條件還不如杭州的一所民工子弟學校。比如上英語課,杭州的老師習慣用大背投,注重El語的交流,“老家的老師,就老師一個人講,沒有背投。”
2012年12月28日,浙江省異地高考方案正式公布:2013年起,外省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通過浙江初中畢業生學業水平考試或符合浙江省流人地初中升高中條件,進入浙江高中學習,并取得完整的高中階段連續學習經歷和學籍,符合浙江高考報名的其它條件,在2013年起,可就地報名參加高考,與浙江籍考生享受同等待遇。
在全國已公布方案的省份中,浙江省的異地高考門檻比較低,只要求浙江學籍與連續3年高中在浙江就讀,有些省份所要求的“父母有合法穩定職業、合法穩定住所”等條件,都沒有涉及。
浙江省是外來務工大省,據統計,截至2011年底,在浙江就讀的外省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已超過120萬,是除廣東之外外地學生人口絕對量最多的省份,僅次于上海和北京。
盡管浙江已經較好解決了外省籍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義務教育讀書問題,但是這幾年,這些外籍學生的后續升學問題卻逐步凸現。在浙江省基礎教育階段,外省籍隨遷子女在校生約占15%,其中高中段占2%左右。
作為基礎教育強省,解決外省籍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后升學考試問題,教育資源承載能力將面臨很大壓力。
出臺后,超百萬的外省籍學生將平等接受教育。目前,符合明年浙江省高考條件的外省籍學生有一萬多人,其中普通高中生3800多人,中職生7000多人,他們今后將直接受益。
資料7
王盛(化名)為給7歲兒子上小學問題,經過半年的“摸底行動”,他們選擇了家附近的一所知名公辦小學。經四處尋找各種關系,最終有人答復他,孩子人讀該小學,所需費用高達12萬元。王盛說,表哥的女兒,今年剛剛從該小學畢業。6年前,表哥付的擇校費是2萬元,而今年,他卻要拿出12萬元。相隔6年,卻相差l0萬元。但據知情人透露,這10多萬元的擇校費,真正繳到教育部門的可能只有兩三萬元,多余的費用可能由一些中間人以“送禮”名義吃下了。據說,去年,該知名學校最貴的費用也就6萬元。
無獨有偶,看著兒子的期末成績,沈女士稍稍感到一絲欣慰:“去年花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兒子的成績還不錯。”沈女士的兒子小學一年級。去年入學時,雖然戶口對應的學區是杭城最熱門的公辦小學之一,但由于戶主是公公婆婆,入學之事著實折騰了一番。“我們住也住在這里,戶口也在這里,但就因為戶主不是我們,被卡住了。”沈女士說,想進這所學校的學生實在太多,最后學校不得以擴充班級。“我們小區里和我情況一樣的二表生,最后都以單位的名義交了2萬元贊助費,發票在去年學期結束的時候才發給我們。我知道的就有四五個吧。”沈女士說,為了能進這所學校,他們托了不少關系,最后接到通知要交2萬元擇校費時,全家人高興都來不及,“很多人想交錢還進不去呢。再說了,畢竟為了孩子嘛!怎么也不能讓他輸在起跑線上,名校的質量是擺在明面上的。”事實上,像沈女士這樣的情況,在一些熱點公辦學校普遍存在。據了解,2011年,省教育廳接到的教育收費投訴共l02件,其中40%涉及擇校亂收費。擇校亂收費,已經是當前社會反映非常強烈的問題。這也是促成教育部門對此下狠心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