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給定材料 |
第 4 頁:參考答案 |
3.黨風關系黨的形象和人心向背,關系黨和國家生死存亡。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是黨風問題的集中表現,也是其他許多問題和弊端的源頭。
“四風”的社會影響惡劣,群眾反映強烈,與我們黨的性質宗旨水火不相容,歷來為人民群眾深惡痛絕,其危害之烈于今尤甚,若不下決心祛除,我們就難以凝聚人民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
染上“四風”的黨員干部,對上唯唯諾諾,對下橫眉豎目,不關心群眾冷暖和疾苦,不顧及群眾感受和利益,有的把有限的經費用到做表面文章上,大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造成公共財政巨大浪費;有的追求享樂,生活奢靡,合法收入難以滿足奢侈欲望,面對誘惑把持不住,或直接侵吞國家資產,或受賄索賄、搞“權錢交易”。不論哪種腐敗行為,都于人民利益百害而無一益。
黨員干部作風好壞,不僅標示著社會風氣的主流,而且影響社會風氣建設成效。群眾從黨員干部的實際作為中判斷社會運行的實際規則。“官德正,則民風淳;官德毀,則民風降。”領導者不察實情,弄假必成風,因踏實做事難、弄虛造假易;領導者貪污腐敗,賄賂必成風,因無賄賂不能成事;領導者奢靡成風,排場必盛行,因節儉為人所譏。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是非顛倒,榮辱錯位。
中國共產黨得民心、贏天下,靠的是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的三大作風,靠的是黨員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清正廉潔、艱苦奮斗,英勇斗爭、不怕犧牲的優良傳統。這些優良作風,是黨的性質宗旨的體現,是我黨區別于其他政黨、黨員干部不同于普通群眾的顯著標志。如今有些黨員干部“四風”嚴重,與我們黨的優良作風完全相悖。人民群眾從黨員干部的作為看黨的形象。
“四風”盛行對黨執政的挑戰格外嚴峻。挑戰主要來自哪里?說到底還是損害黨和人民的關系,一切問題都由此派生出來的,經濟、民生、民主、文化、生態各項建設,通通與人民利益連在一起。那種認為執政黨只要把經濟發展好,就能夠解決一切問題是很不正確的。執政黨與人民的關系是綜合性的,權為民所賦,必須代表人民行使權力。人心向背是執政合法性的根本來源。如果沒有足夠代表性,執政黨就會失去人民的認同、喪失執政資格。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世界上沒有永遠的執政黨。任何統治集團,不論包裝和宣傳手段何等高超,如果統治集團長期損害人民利益,必然喪失民心,最終都難逃覆滅的命運。
4.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2013年6月18日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對全黨開展教育實踐活動進行部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這次教育實踐活動的主要任務聚焦到作風建設上,集中解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問題。這“四風”是違背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的,是當前群眾深惡痛絕、反映最強烈的問題,也是損害黨群干群關系的重要根源。”這一深刻論述表明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當前黨的自身建設所面臨問題實質的準確把握,對產生這些問題原因的清晰分析,抓住了這次教育實踐活動的核心內容,為活動深入開展確立了基本的前提條件:那就是只有力戒“四風”,才能真正長期堅持黨的群眾路線。
思想作風是黨風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把思想作風端正了,才能在工作作風、生活作風上更好地堅持黨的群眾路線。黨的群眾路線在思想作風上的表現,就是從唯物史觀出發,把群眾作為認識和思考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歸宿;把群眾利益作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根本標準和價值準則;把相信群眾、依靠群眾作為克服一切困難的根本方法。目前,在一些黨員中之所以存在“四風”,有著深刻的思想觀念原因,就是毛澤東所說的,把自己看作是高于群眾的主人,把群眾看作是“下等人”。這種思想觀念在“四風”之一的官僚主義中表現得特別突出。官僚主義本質上是一種唯心主義的思想觀念,它與以唯物主義為基礎的群眾路線是格格不入的。所以,不在思想觀念上力戒包括官僚主義在內的“四風”,就不可能真正認識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意義,就不可能真正提高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的自覺性。
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是一件長期而又艱巨的工作,需要各級黨組織和每個黨員常抓不懈,一刻也不能放松,必須從制度安排、機制健全上下功夫,真正有制度保證,確實有機制約束。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力戒“四風”。因為“四風”的集中表現就是作風飄浮、流于表面。這在“四風”之一的形式主義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形式主義就是沒有規范的制度安排,沒有健全的運行機制。任何工作都是一陣風,形式、過場走完之后,一切照舊。正是看到了這一點,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在反對“四風”的基礎上,加強制度建設,健全體制機制,確立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的制度平臺。他強調,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一個永恒課題,作風問題具有反復性和頑固性,必須經常抓、長期抓,特別是要建立健全促進黨員、干部堅持為民務實清廉的長效機制。
要以這次活動為契機,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的制度,廢止不適用的制度。制度一經形成,就要嚴格遵守,執行制度沒有例外。
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貴在落實,不是表現在會議文件、講話發言上,必須從每個黨員日常工作的實際行動上體現和反映出來,要真正“沉下去”“接地氣”。這就需要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干部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把艱苦樸素作為我黨永恒不變的生活作風,只有這樣才能將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貫穿于自己的日常工作之中。要做到這一點,力戒“四風”是必要的前提,因為“四風”的共同表現就是不愿意做艱苦細致的工作,不愿意“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一些黨員干部不愿意與群眾分憂,甚至把自己的享樂建立在群眾利益之上。這在“四風”之一的享樂主義中表現尤為突出。所以,不破除享樂主義,就不可能真正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很難想象,一個沉湎于感官享受的人,會深入到群眾中去,把群眾苦樂冷暖放在心上。
黨的群眾路線的基礎就是黨和群眾之間雙向依靠、不可分離的關系,黨離不開群眾,群眾離不開黨。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就是黨通過自己為群眾謀利益的理論、政策和行動,讓群眾主動而不是被追地聚集在黨的周圍。如果沒有對群眾利益的維護和實現,群眾就不會支持和擁護你,你想深入群眾,調研情況,群眾就不會對你講實話。尤其是在今天,群眾的主體觀念和獨立意識日漸強化的歷史條件下,想要讓廣大群眾自覺團結在黨的周圍,需要各級黨組織和每個黨員,用對群眾的“真情”去換取群眾的“真心”。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力戒“四風”。因為“四風”損害了黨的形象、敗壞了黨群關系。這在“四風”之一的奢靡之風中表現突出。因為奢靡之風就是空虛浮躁、鋪張浪費,與廣大群眾所需要的平實無華、樸素勤儉的作風是背道而馳的。對待沾染了“四風”特別是奢靡之風的黨員,廣大群眾的唯一態度就是敬而遠之。要接近群眾,縮小與群眾的距離,必須先把“四風”戒掉。
5.最近被曝光的兩件事情引起廣泛關注。在H省1市,一個民警疑似酗酒后突然搶走路人懷里7個月大的女嬰,舉過頭頂后猛摔在地,造成重傷。而在Y縣,一名副縣長在執行公務過程中,口無遮攔,雷語不斷,“你就是屁”等罵聲不絕于耳。
在群眾的強烈譴責中,摔嬰民警8月17日已被依法刑拘,而此時,距孩子被摔已經過了一個多月;那個“發飆”副縣長據說也會因“言語不當”受到處理。面對這樣的結果,人們心里依然難以平靜。不管是“酒后失德”,還是“沖動失語”,從中折射出的作風之弊、行為之垢,很值得我們警思。
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踏實有力地開展,各地各部門都在認真查找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狠剎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歪風。面對警察涉嫌酗酒傷人的惡性事件,1市有關部門卻只關了當事人15天禁閉,之后讓其班照上、警服照穿,如此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怎能讓群眾看到秉公執法的決心?面對孩子的傷痛、群眾的反映,相關部門的領導干部卻不聞不問、顧左右而言他,告訴記者“我不知道,你別問我,去問別人”,直到媒體廣為報道,才“迅速成立”聯合調查組,這是不是一種無視群眾疾苦和呼聲的官僚主義態度?至于那位副縣長,已經用言語、腔調給自己畫了像。看看視頻記錄,“劉某(原縣長)簽字等于零”“找誰都無所謂”“整個Y縣沒有一個像我這樣的縣長”……令人哭笑不得的狂妄語氣中,哪里有半點人民公仆的味道?
不只是對群眾的冷漠,還有對法治的漠視。民警摔嬰,是執法者犯法,必須依法追究刑責,理應迅速查清事實、嚴懲不貸,如果僅僅關個禁閉、略施薄懲,法律的權威何在?而Y縣的那個副縣長,執行公務時酒氣熏天,與別人發生爭吵后竟然大發官威,口口聲聲稱別人“法盲”,對與自己爭執的人,卻當場命令派出所人員“搞他們”,最終將對方拘留10天。這種霸道做派,到底誰是“法盲”,不是已經清清楚楚了嗎?
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中央一再要求各地各部門要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邊學邊改、立行立改,力求實效。發生在1市和Y縣的這兩起事件,提供了反面典型。這再一次說明,一些人并未把群眾放在心上,也沒把作風頑疾當回事,患上了對上不以為然、對下無動于衷、對法漠然置之的“冷漠癥”。如果任其泛濫發展,只會讓群眾寒心,讓活動效果大打折扣,使黨和政府損傷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