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給定材料 |
第 4 頁:參考解析 |
4.不少人認為,沒有棄嬰島時,福利院收養一個棄嬰需要很繁復的法律手續。而在棄嬰島,來者只需要在離開前按一個延時按鍵,幾分鐘后就會有人來將被遺棄的孩子送到福利中心。因此有人認為棄嬰島變相助長了棄嬰行為,增加了更多棄嬰出現。那么棄嬰島在法律上是否有存在的依據?真的是默許、甚至助長了棄嬰行為嗎?某電臺展開了一場關于“棄嬰島存在的法律依據”專題采訪,整理如下:
記者:近兩年,國內不少地方建立了棄嬰島。棄嬰島,是效仿發達國家的做法,為棄嬰提供室內庇護場所,設置有保溫箱、排氣扇、被褥,保持適宜的溫度、濕度和充足的氧氣,來者只需要在離開前按一個延時按鍵,幾分鐘后就會有人來將孩子送到福利中心。有人說。設置棄嬰島,就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被拋棄孩子的生命,延長他們的生命,這么做。更是對生命的尊重。那么從法律層面看,設置棄嬰島的法律依據是什么呢?
律師W:設置棄嬰島是基于對嬰兒生命權的尊重和保護,符合國際通行做法。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3條規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等權利,國家根據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給予特殊、優先保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未成年人保護法》第43條第一款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民政部門應當根據需要設立救助場所,對流浪乞討等生活無著的未成年人實施救助,承擔臨時監護責任:第二款規定,對孤兒、無法查明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以及其他生活無著的未成年人,由民政部門設立的兒童福利機構收留撫養。
以上規定,是棄嬰島存在的法律依據。為生活無著的嬰兒提供安全保護和生活保障,是民政部門的職責之一,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
記者:不少人認為,棄嬰島的設置在某種意義上助長了棄嬰行為,使一些人心安理得地拋棄有缺陷的嬰兒,是這樣嗎?
律師2:從2011年石家莊設立第一家嬰兒安全島開始,對于棄嬰島就一直存在不同的聲音。有的人認為這是一件好事,避免了無辜嬰兒的二次傷害,保障了被棄嬰兒的生存權和生命權。同時也有人擔心,棄嬰島的出現會縱容棄嬰行為。我認為,任何一個機構或組織的存在,都有其價值取向。我們改變不了遺棄行為,可以改變結果。
至于遺棄行為,其原因是復雜而多樣的,并沒有統計數字或調查研究發現棄嬰島導致棄嬰數量的增加,廣州和南京出現的棄嬰數量多的問題,是針對棄嬰島這一集中收養棄嬰的地方統計而言。具有相對性,并不等于廣州和南京地區的棄嬰總量由于棄嬰島的出現而明顯增加。因此,我一直都認為,棄嬰島的設立是值得肯定的。其繼續存在是必要的,畢竟保護嬰兒的生命更為重要,我們不能杜絕棄嬰現象,但我們可以讓棄嬰擁有更多的生存希望。
或許設置棄嬰島,在某種意義上可能會為父母違法創造條件。而從實證主義的角度看,設置這種相對隱私、安全的遺棄場所,避免嬰兒被遺棄室外,受到更嚴重的傷害,也給了絕望中的父母一個“出口”,避免他們選擇溺嬰等殘忍的手段。這個矛盾和爭議,就算在歐美發達國家也還存在。但鑒于當下對社會底層的醫療保障以及對未婚媽媽關懷的嚴重缺失,棄嬰島的確是在救人。而對于棄嬰行為,應該從源頭人手,多措并舉,加強優生優育,加強法制教育,對于監護人確實沒有監護能力的,社會應當承擔起應有的責任,而對于那些有撫養能力而遺棄嬰兒的行為,則應給予相應的處罰。
5.自19世紀以來,歐美國家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此后很快就實現了社會經濟的大轉型。在這個過程中,歐美國家也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社會性弱勢群體問題并產生比較清晰的解決思路和許多卓有成效的措施和方法。
英國是最先完成以工業化、城市化為主導的社會轉型的國家,以“貧困化”為鮮明特征的社會性弱勢群體問題也早已有之。英國早在1834年就制定了《濟貧法》,提出了救助社會弱勢群體是國家應盡的義務這一政治主張。
在社會性弱勢群體的救助安排方面,法國有很多經驗值得我們學習。一是法國的救助安排比較健全。幾乎覆蓋所有人群,有較為完善的法律體系,各項工作都有法可依,救助工作得到法律的有力保障。二是法國的救助安排體系遵循獨特的社會團結理念。除國家基本救助安排外,互助機構在健康保險、住房保障等方面發揮了突出的作用。即使是國家基本保障,也并不完全由政府機構運作,很多業務都由協會或有關的社會性機構如失業保險機構來完成。三是該制度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處處體現了人性化關懷和對弱勢群體的尊重。在法國《社會保障保證法》中,開篇即強調“消除貧困是國家的重大任務,是國家政治的優先領域”,并明確提出“本法旨在保證所有人的就業、住房、保險等基本權利”。
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及其后不久的“羅斯福新政”催生出了美國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與救助體系。其中在社會性弱勢群體的救助制度上發展尤為顯著,這也對緩和社會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相比歐洲諸國,美國現行救助安排仍然具有明顯的“福利性”和“政府主導性”。
(1)失業保障制度。美國的失業保障制度已有70多年的歷史,對失業群體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2007年,政府用于這一方面的開支超過550億美元,這對于不少低收入家庭維持生計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失業者還可以參加免費技能培訓,以便為找到新工作創造條件。
(2)食品補助計劃。美國政府為低收人家庭提供必需的營養食品,每年為此付出的款項達到500億美元左右。目前美國有近3000萬人有資格領取食品券,因此這些低收入家庭維持生計不成問題。
(3)醫療補助計劃。美國醫療費用非常昂貴。美國絕大多數人都有醫療保險,政府也提供部分醫療福利。但對于不少貧困家庭來說,看病仍然是一個沉重的負擔。政府為解決這一難題實施了醫療補助計劃,為貧困人口提供了基本的醫療福利。2007年,美國政府對貧困家庭和貧困兒童提供的醫療補助總額達2100多億美元。
此外,在住房方面,美國政府對弱勢群體采取了有針對性的援助措施。從方式上看,主要是運用財政金融杠桿,依靠公共信用對抵押貸款進行保險或擔保,結合使用補助、補貼和直接貸款等方式。而且政府還設有專門為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補助以幫助他們購買住房的法律機構,而且執法相當嚴格。
6.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民生工作思路。習近平同志指出,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社會救助是一項保民生、促公平的托底性、基礎性制度安排,需要以法治方式不斷推進。2014年2月,國務院頒布了《社會救助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
《辦法》明確要求各地建立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和臨時救助等八項制度在內的社會救助制度體系,并輔之以社會力量的參與。該《辦法》還對各項社會救助作出了一系列新規定,首次將“救急難”、“疾病應急救助”、“臨時救助”等方針政策納入了法制安排。《辦法》是我國第一部統籌各類社會救助制度的行政法規,是我國統籌構建社會救助制度體系的標志,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