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須知
1.申論考試與傳統的作文考試不同,是分析駕馭材料的能力與表達能力并重的考試。
2.作答參考時限:閱讀資料40分鐘,作答110分鐘。
3.仔細閱讀給定的資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答題要求”依次作答在答題紙指定位置。
4.答題時請認準題號,避免答錯位置影響考試成績。
5.作答時必須使用鋼筆或圓珠筆,在答題紙有效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的作答無效。
嚴禁折疊答題卡!
給定資料
1.2015年3月5日,上海市召開智慧城市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會議。會議提出,面對信息安全事件高發的新常態,上海市將加快完善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推動個人信息保護和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防護等地方立法。
據分析,目前上海的信息安全工作面臨四方面挑戰:一是中央對上海提出了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要求;二是城市運行已高度依賴網絡和信息系統,信息安全事件高發將成為新常態;三是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將使信息安全面臨新情況;四是市民對打擊涉網犯罪、保護個人信息安全等方面提出了更多新期待。
面對挑戰,上海將重點做好政府公共數據資源開放、網上政務大廳、信用報告在線查詢等重點項目的安全保障,加強基礎網絡、重要網站和信息系統、城市生命線系統及重要工控系統的梳理和檢查。此外,上海市還將加快推動立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并通過自主創新技術的轉化應用、吸引信息安全領軍人物來滬發展等舉措,充分發揮各類市場主體對于保障信息安全的作用。
2.為保障網絡安全,維護網絡空間主權和國家安全,促進經濟社會信息化健康發展,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2015年6月24日審議了網絡安全法草案。為保障網絡信息依法有序自由流動,防止公民個人信息被竊取、泄露和非法使用,草案在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公民個人信息保護制度,規范網絡信息傳播活動。
據中國信息安全測評中心監測發現,2014年1月至10月,全國網站被攻擊次數達38000多次,截至10月相關數據總體呈上升趨勢。全國共發現惡意網站約2.8億個,從惡意類型數據整體分析來看,惡意網站的最大成因是黑客入侵,占總數的近5成。
從趨勢特征來看,2014年的信息安全漏洞具有出新快、危害大、針對政府網站等重要特征。如“面具”病毒等新型病毒不僅以單純破壞為主,而且由于其后門功能強大,逐步具有間諜性質,危害度呈幾何級放大;又如,微軟瀏覽器存在“零日漏洞”,這種攻擊往往具有很大的突發性與破壞性,致使多個版本的IE瀏覽器受到影響,波及超過50%的電腦用戶。此外,2014年國家與省部級重要網站漏洞減少,但地市級政府網站隱患偏大,這些網站成為黑客組織的重要“靶場”。2014年約有200多個政府網站存在嚴重安全隱患,多個政府網站遭黑客組織攻擊篡改;由于被植入非法鏈接等,我國300多個政府網站發生安全事件。
除此之外,新技術新應用發展也在加劇中國網絡空間系統性風險。
自2013年始,一場公民個人信息泄露的陰云也開始逐漸展現出聚攏擴散之勢:2013年10月,為如家、漢庭等酒店提供網絡服務的浙江慧達驛站網絡有限公司因為系統漏洞,近2000萬條酒店客戶入住信息被泄露并通過網絡傳播下載,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并引發針對酒店的司法訴訟;2014年5月,小米論壇官方數據庫泄露,涉及800萬使用小米產品的用戶,泄露數據包括大量用戶資料,可被用來訪問小米云服務并獲取更多的私密信息,甚至可通過同步獲得通訊錄、短信、照片、定位、鎖定手機及刪除信息等;2014年8月,首起在華外國人非法獲取我國公民個人信息案開庭,兩名被告人從2005年至2013年6月接受境內外客戶委托對我國公司或個人進行調查,非法收益達2096萬余元;同月,多家快遞網站因存在漏洞遭黑客入侵,有1400萬條個人信息在網絡上被層層轉賣……
“國內外個人信息泄露事件頻發,非法采集、竊取、販賣和利用網絡個人信息的黑色產業鏈不斷成熟壯大,呈現產業化、集團化、跨境化、智能化的趨勢。我國個人信息保護已經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重大社會現實問題。”上海社會科學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員王世偉分析說,巨大的經濟利益是我國個人信息安全面臨風險的直接原因。在網絡經濟大潮下,用戶的個人信息是電子商務、網絡游戲、網絡支付、網絡營銷等各類網絡活動的基本要素,成為商家競相開發的“金礦”和非法分子牟利的工具。
近年來,我國互聯網發展雖然迅速,但相關法律法規卻沒有跟得上,客觀上放縱了網絡犯罪。盡快完善法律法規,讓網絡社會與法治社會實現兼容并行,從法律上鏟除網絡信息泄密的“溫床”,已經成為“互聯網+”時代亟待解決的問題。
3.2015年5月10日,37歲的王先生在烏魯木齊一家汽車4S店門口打傷了一只黑色流浪狗。4個小時不到,他的電話、職業、家庭和公司地址等信息全部被“人肉”在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平臺上,并被冠以“變態男”“虐狗者”之名。此后,王先生的手機連續收到來自全球“愛狗人士”5000多條短信和不停歇的來電,他妻子的電話同樣遭到曝光,同事亦遭“人肉”,身邊人不斷接到恐嚇短信、指責電話。
隨著2015年全國各地高考作文試題的公開,不少人發現今年考題的一大特點:來源于現實。比如重慶卷的《等待》來自兩年前的一條熱門微博;而新課標全國一卷的“孩子舉報老爸(材料作文)”也有新聞原型。這個新聞原型被人肉出來,遭大批高三學生惡語相向。沒想到,一封書信讓眾多高三學生“氣急敗壞”。考試結束沒多久,小陳被人肉出原型是微博用戶“愛心菇娘”。其微博隨后被刷屏,不到半小時發了3條微博,先解釋“我不是小陳”,但網友并不買賬,繼續吐槽著“練了3年的議論文,就因為你舉報你爸要寫信”。
從王先生到微博用戶“愛心菇娘”,都遭受了令其極為困擾的對待——“人肉搜索”,在這一過程中,不僅他們的個人信息,甚至連家人信息及非常私人的信息都被翻出來,有些極端者甚至發出恐嚇、威脅的言論。不少網友感嘆社會戾氣加重,在一些爭議話題之下,言語粗俗甚至帶有攻擊性的極端評論也屢見不鮮,有別于肢體沖突的“另一種暴力”逐漸被人們所認知。
天津市心理衛生協會心理診療中心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小王認為,現代人壓力較大,在工作生活中可能會積累一些負面情緒。網友在看到某些新聞事件時,難免會聯想到自己的經歷并代入自身情緒,為了宣泄,有的網友會在網絡上發布一些過激的評論,甚至掀起“罵戰”。另一方面,由于情緒可以互相感染,這些過激評論很容易影響到其他網友,甚至可能引起負面情緒的無限爆發。“在信息社會,某個網友的一些過激言論可能會對其他人的情緒、想法、行為產生影響。發布一些‘逞一時之快’的言論,個人的情緒雖然可能得以宣泄,但這些言論對話題事件的當事人以及其他看客將可能產生難以預料的影響,進而成為一種負面情緒的惡性循環。”
事實上,網絡的出現給我們帶來了便利。例如在一些熱點事件中,就深深地刻著互聯網的痕跡。而在另一方面,網絡的開放性、虛擬性、匿名性等特點也讓“網絡暴力”如影隨形。匿名身份往往是造成網絡暴力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一些網民之所以肆無忌憚地對當事人進行侵權,因為他們發表言論和傳播言論并非用其真實姓名,而是藏在“馬甲”下作出,這使其個人形象和信用程度不會受到實際的貶損。在低廉發言成本的網絡空間中,人人都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話語權,而且網民對自己所發表的言論幾乎無需負責,在從眾心理的影響下,一些網民容易盲目跟風,簡單、粗暴地進行“站隊式”地情緒化表達,造成圍攻聲討、威脅恐嚇等不健康現象,甚至沖破道德和法律底線,將這種影響延伸到了現實世界中。再加上我國對互聯網的管理還相對滯后,相關法律還有待完善,無法應對日益復雜的網絡信息傳播,難以對網民形成強有力的約束,致使一些網民對做出網絡中的不法、不文明行為有恃無恐。據了解,目前法學上還沒有“網絡暴力”的說法,缺乏明確的法律界定也使得“網絡暴力”逍遙法外。另外,當前對網絡侵權案件的處理方式,并沒有針對互聯網的復雜性和特殊性,只是將相對應的法律法規直接復制應用到互聯網上,無法實現真正有效的監管。
關注"566公務員"官方微信,獲取真題及答案、最新資訊等信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