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定資料】
1.徐州是漢高祖劉邦的故里,前些年提出要修建“漢代一條街”,而事實上漢朝根本沒有街道,街道直到宋朝才出現,結果鬧出不少笑話。開封市中心最大的一條仿古街開封御街,是北宋時城的中心大道,如今街口佇立著兩名騎象武士,許多過往游客不解:“他們為什么騎大象,這里不是中原嗎?”近年來全國彌漫著一股人造景觀熱,各地大興土木,重建“明清一條街”等,不知拆了多少有歷史意義的近現代建筑,不惜以破壞城市生態為代價,這是一種“假古董”盛行的惡習。
甘肅省漳縣境內212國道沿線建起2米高、用琉璃瓦裝飾的墻。這些墻是2012年10月份開始修建的,是“扶貧項目”。這些墻最大的作用是遮丑,讓過路的領導覺得好看。而當地稱,修墻是進行村容村貌集中整治,改善和美化人居環境。面對高2米、綿延5公里、以琉璃瓦裝飾的所謂“遮羞墻”(老百姓也稱之為“遮丑墻”),人們的第一感覺一定是——這是中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盡管當地官員以“集中整治村容村貌,改善和美化人居環境”這樣冠冕堂皇的言辭回應質疑,但“遮羞墻”的性質不言自明。
蘇州市正在建設的地標建筑東方之門近日因其外形成為網絡焦點,很多網友調侃“東方之門”像極了“秋褲”,北京央視“大褲衩”從此不再寂寞。近年來,各大城市都在試圖打造自己的地標性建筑,或高度或造型,總是竭力創新,以求表達自己的城市精神或審美理想。記者調查發現,當前各地地標性建筑層出不窮,但叫好又叫座卻不太容易,對于一座城市需要怎樣的地標性建筑,房地產老板、政府、百姓到底誰說了算,這是擺在中國城市地標建設風潮中的關鍵問題,而理性、科學、持續發展的規劃恰是這股風潮中最缺少的內容。
2.走在許多城市的繁華街道上,會讓人產生一種同樣的錯覺:不知此時身在何處。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大小小的城市在我們眼前變得“摩登”起來:一樣的玻璃幕墻、一樣的立交橋、一樣的大廣場……漫步其中,“身在異鄉為異客”的感覺,早已成為一種久違的體驗。改革開放后,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大規模的建設使各地城市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從繁華的商業步行街到高聳林立的寫字樓,現代化的“面子”裝點了城市。但隨之而來的是許多城市各具特色的原有風貌逐漸消退,“南方北方一個樣,大城小城一個樣,城里城外一個樣”。而“千城一面”所造成的缺憾,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愈加顯現。
有比喻說,城市如人,面子要有,內在氣質更不能丟。提起維也納,你的耳畔會響起音樂之聲;提起鹿特丹,你的眼前會浮現桅桿如林;提起威尼斯,你的鼻子會嗅到水鄉氣息;在巴黎,埃菲爾鐵塔、盧浮宮構成法國歷史的縮影;在悉尼,歌劇院成為澳大利亞的標志……什么讓世人為這些城市傾倒?是特色文化的魅力。這些特有的文化因子,就是城市的根本。畫家齊白石曾對自己的學生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城市建設莫不如此。一味地簡單模仿,只能導致城市建設的雷同、刻板與僵化,無異于走進城市建設的死胡同。只有保持個性和特色文化,城市才能生機勃勃、豐富多彩。
“千城一面”一直為人詬病,但如今高樓比賽仍在進行,大廈加廣場的建筑模式仍被推崇,“拆了建、建了拆”之風依然彌漫。各地競相攀比“高、大、全”——你高我比你還高,你大我比你還大,而沒有針對自己的實際進行專業合理的先期規劃。“規劃規劃,墻上掛掛”、“政府換屆,規劃改樣”,嚴重影響了施工的科學性和延續性,以至于經營與維護成本過大和后續利用困難等問題層出不窮。
給定材料反映了我國當前城市建設中存在的諸多問題,請對這些問題進行概括。
要求:簡潔、準確、全面,不超過150字。
【參考答案】
我國城市建設問題是在建設中不注重城市文化內涵,亂拆亂建現象嚴重,主要表現在:一是古城熱,熱衷于造“假古董”,破壞城市生態;二是形象工程和地標工程泛濫,勞民傷財,欠缺美感和實用性;三是千城一面,“高、大、全”思想盛行,一味模仿,缺乏城市獨特文化內涵和個性。(127字)
相關推薦:
公務員時事政治熱點匯總 | 公務員考試經驗 | 面試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