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定資料
國學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文化體系,蘊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燦爛文化,是中華民族立足的根本。關于國學的概念,學術界至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國學”一詞,較早出現于《周禮·春官·樂師》中,主要指教育機構或是教樂舞的機構,教授課程主要有四書和五經。二十世紀初,國學大師章太炎在《國故論衡》中,給國學下了一個定義,“國學即國故,就是本國固有學術的意思”。有學者則認為,“從廣義上看,國學是涵蓋哲學、歷史、文學、美學、音樂等各領域的傳統文化體系;從狹義上講,則指占據中國文化主導地位的儒家及其價值取向。”也有學者總結性地指出:“國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見證者和文化載體,其間有哲學的智慧,深邃的洞見,成金的點化,培育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塑造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倫理道德、思維方式、心理結構、宗教習慣以及風俗習慣。國學是中華民族生命智慧的源頭活水,價值理想的理論依據,是重建新國學的基礎。”
近年來一些高校紛紛成立有關國學、傳統文化、儒釋道思想的研究機構,如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儒教研究中心等,出版的學術著作及研究文章不計其數,每年都要召開各種形式和規模的國內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歐美、東亞、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也有相當規模的研究機構和學術隊伍。
而在媒體方面,易中天講“三國”、王立群講《史記》等,這些學人雅俗共賞的講座,重新喚起了社會大眾了解傳統歷史和文化的熱情。除了電視臺外,還有紙質媒體、網絡媒體的積極參與和推動,譬如《光明日報》專門開設了國學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開設了“國學頻道”,新浪網高調推出“乾元國學博客圈”,等等。
面對國學最容易出現的兩種極端:一是不知“國學”為何物卻盲目地排斥,主張把國學掃進歷史的垃圾堆;二是以國學為“回歸”“復古”,在行為方式上“言古言”“服古服”。這兩種極端在當前的國學熱中都先后出現過。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這兩者都是由于缺乏文化上的“自知之明”造成的,國學熱應該只是一定程度上“文化自覺”的表現。
因此,我們應認識到國學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文化體系,它蘊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燦爛文化。今天鑒于歷史經驗,我們對國學既不能采取故步自封的保守主義,也不能采取批判打倒的激進主義,應是既繼承又超越,在多元文化的氛圍中走中西文化融通之路,創建符合時代精神的新文化體系。
與此同時,對于當前的國學熱也應抱一種理性的認識。人們可以通過了解國學,掌握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以提高文化素養和道德境界。國學熱不應是文化保守主義和排他主義,而應是民族精神和世界文化的積極融合。在當前最需要注意的是處理好中國文化、西方文化、馬克思主義文化這三者的關系。我們現在所要做的是通過國學熱更加自覺地選擇在充分吸收先進文化成果的基礎上,既不能忘記本民族的地位,也不能輕視本民族的文化智慧,經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調適,使其成為新時代思想文化資源,從而使中國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保持民族文化的認同。
總之,對于當前的國學熱,應抱一種平和、寬容的心態去看待,應意識到這種文化現象更多代表的是一種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同和興趣;同時也應看到國學研究的振興與綿延,更多的應依靠國學的自身價值、輿論的正確引導和研究者的興趣,而非其他。
作答要求
請結合“給定資料”,就你對“國學熱”這一現象的理解,寫一篇短評。
要求:
(1)內容完整,條理清晰;
(2)結構嚴謹,語言流暢;
(3)不超過400字。
參考答案
理性看待國學熱拒絕排斥與復古
近年來,國內興起國學熱,既體現了浮躁時代的一種精神尋根,一種現實需求,也體現了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協調。面對國學復興的熱潮,我們要冷靜看待,擺正對國學熱的態度。
國學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文化體系,蘊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燦爛文化,是中華民族立足的根本。高校成立研究機構,媒體舉行學者講座,都有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繼承。但面對國學也容易出現兩種極端:一是忽視國學本質,盲目地排斥;二是過度推崇國學,主張復古。這兩者都是由于缺乏文化上的"自知之明"造成的,國學熱只是一定程度上"文化自覺"的表現。
因此,我們要用理性、平和、寬容的心態去審視國學熱,做到既繼承又超越,通過國學熱充分吸收先進文化成果,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調試,使其成為新時代思想文化資源。
相關推薦:
公務員時事政治熱點匯總 | 公務員考試經驗 | 面試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