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八:洪澇 我國幅員遼闊,大約2/3的國土面積存在著不同類型和不同程度的洪水災害。防洪重點的東部平原地區,如遼河中下游、海河北部平原、長江中游(江漢平原、洞庭湖區、鄱陽湖區以及沿江一帶)、珠江三角洲等,它們在地理上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位于湖泊周圍低洼地和江河兩岸及入海口地區。另外,東南沿海一些山區和濱海平原的接合部,也屬于洪水危險程度較大的區域。
受洪災影響最大的是洪泛區。我國有洪泛區近100萬km2,全國60%以上的工農業產值,40%的人口,35%的耕地,600多座城市,主要鐵路、公路、油田以及許多工礦企業受到洪水災害的威脅。洪水災害是我國發生頻率高、危害范圍廣、對國民經濟影響最為嚴重的自然災害。據統計,20世紀90年代,我國洪災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12 000 億元人民幣,僅1998年就高達2 600億元人民幣。水災損失占國民生產總值 (GNP) 的比例在1%~4%之間,為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10~20倍。
2008年6月,江南南部、華南、西南地區東部降下大到暴雨,其中貴州西部和南部、湖南南部、廣西北部、廣東中北部、江西南部、福建南部的部分地區降下大暴雨。持續強降雨導致山洪暴發、河水猛漲,部分地區引發嚴重的洪澇、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災害,造成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云南等南方9省份不同程度受災。在一些受災城市,出現了嚴重的內澇、下水道管涌等現象,加重了這次雨災所造成的人員和經濟損失。如深圳市寶安區多處街道、民宅、工廠遭水浸,并引發多處滑坡;東莞市32個鎮街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水浸,一些低洼地區出現較大程度的內澇。
民政部救災救濟司有關負責人透露,截至2008年6月14日21時統計,此次暴雨洪澇災害共造成1787.4萬人受災,因災死亡71人,失蹤13人,緊急轉移安置人口127.4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350.2千公頃,絕收面積57.6千公頃;倒塌房屋5.6萬間,損壞房屋10.4萬間;直接經濟損失106.1億元。
大中城市若想在大暴雨來臨后能及時應對,其根本的保證,一是高標準的城市排水系統和雨災應急處理設施,二是常態化、制度化、標準化的建設、管理和監督機制,尤以后者更為重要。和其他自然災害相比,暴雨是常見天氣,自應有常態化的相關制度應對。
在上世紀80年代中,沙特夏都吉達曾進行大規模城市建設。當時有人認為,吉達地處沙漠,無需按照設計建造復雜、昂貴的排水系統,但這種意見被施工方和監理方共同拒絕。結果幾年之后吉達下了一場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此前嚴格按制度和設計修建、維護的排水系統發揮了作用,內澇很快被排出,城市只遭受輕微損失。
對沙漠城市吉達而言,暴雨是非常態,但城市的建設者和管理者卻能高度重視,用常態化、制度化的標準和規范建設和管理。這種理念,彌足珍貴。相比之下,我國許多大城市降水多且集中,暴雨災害的發生頻率更高、更常態,就更應用制度化、常態化的建設和管理應對。
近年來,盡管許多城市曾因暴雨成災,造成重大損失,災后也都進行了多方面的教訓總結,但一些長期存在的問題,如排水設施功能不足,道路硬化面積過大,城市綠化率太低等,還未得到實質性扭轉。這與缺乏將暴雨災害的防治當作常態化、制度化工作來抓的認識有關。
分析:流域發生洪澇災害,位于其間的城市雖然難以幸免,但完全可以通過事前的設防減輕危害程度,受災情況雖然與洪澇災害的嚴重程度有關,但也與城市的防范意識和設防標準有直接關聯。實際上,不少具備防范條件的城市也未能做到,而在汛情到來之時陷于被動。
城市設防標準是城市安全保障線,也是城市居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保障線。暴雨洪澇災害多發、易發地區,應牢固樹立防范意識,不能洪水來了,不惜代價防洪;洪水過后,又頭痛醫頭,修修補補。如果地下泄洪排洪管道暢通無阻,承受得了五十年或百年一遇的降雨,那么在特大暴雨和洪澇災害降臨之時,城市何須臨陣磨槍,出現那么多水浸、水淹現象?
城市管理者要從中悟出一些道理,從臨陣磨槍,應急式抗洪救災中走出,科學制訂城市設防規劃,提高城市防洪標準和泄洪排澇能力,這樣既可“一勞永逸”地解決洪澇災害問題,也可以把執政者從疲于應付中解脫出來。
附:建國后幾次大的洪澇災害:
1、1950年7月,淮河大水。由于泥沙淤積,河床高 漲,加上國民黨軍隊在淮海戰役時對沿淮堤壩的大肆破壞, 這年汛期,淮河流域全面告急,河南、皖北許多地方一片汪 洋,水災淹沒土地3400余萬畝,災民1300萬。淮北地區受災慘重,為百年所罕見。
2、1954年7月,長江、淮河大水。長江中下游、淮河 流域降水量普遍比常年同期偏多一倍以上,致使江河水位猛 漲,漢口長江水位高達29.73米,較歷史最高水位的1931 年高出14.5米。雖然沿江人民做出了極大努力保衛荊江大 堤,從而保證了武漢市和南京市的安全,但卻淹沒農田 4755萬畝, 1888萬人受災,財產損失在100億元以上。由 于農產品減少,也影響了人民的生活和1955年的工業生 產。
3、1963年8月,海河大水。8月上旬河北省連續7天 下了5場暴雨,其中內丘縣樟狐公社過程降水量2050毫 米,暴雨面積大,過程總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面積達 5560平方公里,淹沒104個縣市7294多萬畝耕地,水庫崩 塌,橋梁被毀,京廣線中斷,天津告急, 2200余萬人受 災,直接經濟損失達60億元。
4、1975年8月,河南大水。7503號臺風在福建登陸,經江西南部、湖北,5至7日在河南省伏牛山麓停滯和徘徊20多個小時,最大降水量1605毫米,使汝河、沙穎河、唐白河三大水系各于支流河水猛漲,漫溢決堤,板橋、石漫灘水庫垮壩失事,造成特大洪水,毀房斷路,人畜溺斃,災情極為嚴重,2.5萬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100億元。
5、1985年8月,遼河大水。 8507、8508、 8509號臺風襲擊東北地區,連降大雨,加上河道年久失修,洪水宣泄不暢,遼河原有河道行洪能力為5000秒立方米,實際上洪水僅2000秒立方米,但卻造成該省中小河流決口4000多 處,致使60多個市、縣, 1200多萬人, 6000多萬畝農田和 大批工礦企業遭受特大洪水襲擊,死230人,直接經濟損失 47億元,東北三省減產糧食100億斤。
6、1991年,江淮發生了嚴重的洪澇災害。5月下旬至7月上旬的50多天時間里,淮河、太湖流域連降大到暴雨,造成了嚴重的洪澇災害。洪水淹沒了安徽、江蘇、河南等省的大片土地,注入城市,吞噬村莊。蘇、皖兩省的洪澇災害是百年罕見的大災,兩省農作物受災面積902萬公頃,絕收面積225萬公頃,倒塌房屋200余萬間,損壞300余萬間,數萬家工礦企業進水受淹,導致停產、半停產,公路、橋梁、涵閘、灌溉渠道、通訊設備以及學校、醫院等遭到嚴重破壞,僅江蘇、安徽兩省的直接經濟損失就達400億元以上。兩省在災害中死亡801人,傷14478人。
7、1998年的洪澇災害:1998年夏,一場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洪災幾乎席卷了大半個中國,長江,嫩江,松花江等大江大河洪波洶涌,水位陡漲。800萬軍民與洪水進行著殊死搏斗。據統計,當年全國共有29個省區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受災面積3.18億畝,受災人口2.23億人,死亡3004人,倒塌房屋497萬間,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666億元
災害是不幸的,可幸的是1998年那場洪水激發了人們對于天災人禍的思考。痛定思痛,反思歷史,對于導致洪水肆虐的各種主客觀原因中,有許多值得我們深刻總結的教訓。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界也發表了大量的文章與調研報告進行深入探討。人們越來越認識倒把破壞大自然的行為當作生財之道帶來的嚴重后果,國家也從此下令禁止在江河流域砍伐樹木。
8、2003年6月下旬以來,淮河流域出現持續強降雨,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多4倍,淮河干支水位普遍上漲,發生了超過1991年的大洪水。7月10日,淮河流域再降大暴雨,淮河大堤多處告急。在安徽蚌埠和淮南焦崗湖這兩處目前最吃緊的險段,當地軍民全力以赴搶險。來勢洶洶的夏季洪水使中國流域人口最稠密的河流數度水位暴漲,安徽、江蘇等省沿淮地區遭受嚴重的洪澇災害。4751.8萬人口和3140萬畝農作物受洪水威脅,被水圍困人口210萬,倒塌房屋15萬間,淮河流域內的皖、蘇、豫三省累計遭受直接經濟損失181.7億元。
推薦閱讀:2009年國家公 務 員考試申論熱點問題之社會篇
2009年國家公 務 員考試申論熱點問題之經濟篇